「文艺片」是一种类型。但在现下的语境中,「文艺片」经常被与「艺术片」的概念混用,或用来指代某种难以明确界定的「小资」、「清新」、「温情」、「浪漫」、「不包含激烈动作」的商业味较淡的商业电影。包括知乎「文艺片」标签下的定义实际上都是成问题的。文艺片也是从受众角度定义的,中国有“文艺青年”这一群体,但现在这一群体也在泛滥,中国的文艺片也一样。去百度搜“文艺片”会给你列出什么中国十大文艺片,真是鱼龙混杂。这都是些电影工作者和影评者的水平低下的问题,天天在网络上发稿的大部分是一些不会看电影的人,常把个人喜好当做评判标准,不够理性。
文艺只是标签,不是类型,类型片是指有成熟的、可复制的叙事方式,有清晰可辨容易归类的题材和主题,甚至在视觉呈现上也有很多共性的电影。而“文艺”这个标签并无标准可言,就像“美女”一样,每个人的定义不一样,因此所谓的文艺片,千差万别,有的人觉得很商业的电影,没准别人觉得很文艺,反之亦然。在华语类型电影种类及华语电影类型语汇匮乏的背景下,电影爱好者无法找到约定俗成的类型标签去描述那些故事设定及戏剧冲突偏“现实主义”,更关注戏中“人物关系”而非“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致力于提供“情感体验”而非“视听盛宴”的一部分影片,阴差阳错地选择使用“文艺片”来描述这一类影片。
文艺片”:华语电影特有类型(参见magasa回答)。为了方便区分,暂时把这种类型改称为“文艺戏片”或者“文艺戏”。被错误地用来描述“艺术电影”。被用来轻蔑地描述叙事糟糕的电影。用来描述那些不能用“华语类型电影词汇”归类的电影。类型片” 的产生大抵分成两种。第一种是片商用来推广产品,降低风险,普通观众用来指导观影选择的商业行为。第二种是学者通过研究和观察“发现”并定义,而后因为种种原因在电影评论界及影迷中被广泛使用的。“文艺片”标签的泛滥化是有实效意义的,因为它恰好补全了“华语类型电影词汇”的空缺。“华语类型电影词汇”中有本土的,如武侠片,香港警匪片,而大部分是外来的。有一个好莱坞经典类型片概念没有进入“华语类型电影词汇”,恰好是melodrama。简单地说,商业版本的melodrama,或者更广泛地被简称为“drama”,是一种角色推动型的电影类型(character-driven genre),相比情节推动型电影类型(plot-driven genre)对角色的脸谱化处理,melodrama 强调角色的“变化”,或者“成长”,而这种“成长”是主人公通过与和其他角色的关系(爱情,友情,亲情)获得的。“华语类型电影词汇”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去描述这种故事场景设定很“真实”,角色挣扎和情节轨迹很“现实”,更关注“人”而非“戏剧化的情节”的电影。“文艺片”可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更好地把“艺术电影”,“文艺戏片”,和“文艺片”的概念区分开来,更准确地使用“文艺片”去描述一种可以明确定义的电影故事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