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实际包括激光唱片和唱机两部分:激光唱片是一张以玻璃或树脂为材料、表面镀有一层极薄金属膜的圆盘,通过激光束的烧蚀作用,以一连串凹痕的形式将声音信号刻写存贮在圆盘上,形成与胶木唱片相似的信号轨迹;激光唱机则是以激光束读取激光唱片上的光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给音响播放装置再转换为声音信号。
1980年,荷兰飞利浦与日本索尼两家公司开发出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简称为CD)的小型教学数字音频光盘,也称激光唱片(盘),并制订了它的技术标准。起初它只存储音乐供欣赏。1982年,激光唱片与唱机以音质好、容量大、体积小等优点纷纷上市。激光唱片的直径为5英寸(12.7厘米),反面贴标签,单面双声道存贮数字音频的信息,可存放约70分钟(最长为74分钟42秒)的内容。激光唱片也可在计算机上听,计算机上要装有CD─ROM、声卡和音箱等一些设备及软件。
每一张CD唱片的恒线速度是固定的,但不同CD唱片的恒线速度可以根据所录节目时间的长短,在1.2~1.4m/s之间选用。记录时间小于60min时选用约1.4m/s的恒线速度;记录时间长于60min时,恒线速度可降至1.2m/s。
继激光唱片之后,厂商又推出了一种单曲激光唱片CD Single,简称CD─S,其盘的外径仅8厘米,录有两首曲子,最长可播10分钟,在激光唱机上徼CD─S,主轴需加装转换器,80年代末生产的许多激光唱机已能对它兼容。
20世纪70年代后期,荷兰菲立普公司和日本索尼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替换物--激光唱片(CD)。激光唱片以它们面层的一系列凹陷和平稳段的构型来贮存音乐。这些凹陷和平稳段组成了一类数字计算机代码记号。在激光唱机中,用激光束扫描它们并使之还原转化成音乐。
当第一批激光唱片和激光唱机在1979年问世时,人们为之感到惊讶。没有来自灰尘或抓伤的噪声,这就提供了一种"纯净"音,远远胜过慢转唱片放给多数人听的那种声音。与慢转唱片相比,激光唱片易被划破和磨损的情况要少得多。此外,长达110分钟的音乐可以装进单独一张唱片里。
最后,激光唱片在使用上要比慢转唱片方便得多。因为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激光唱片上的任何音轨都能立即被挑选出来。独特的音轨可触碰按钮进行重播,或按照各种顺序进行挑选。
激光唱片能够用来贮存各种信息和声音。影碟能够贮存和再现画面和影片,而得到计算机帮助、运转自如的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可以包容所有范围的信息,从字词、音乐一直到画面和活动的电视连续镜头。
用激光刻录方法记录音频信号的圆形薄片载音体。激光数字唱片又称致密唱片和小型唱片。激光录放音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唱片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的成果。激光数字唱片直径120毫米,厚度1.2毫米,单面录音,可放唱1小时立体声节目,动态范围为90分贝。这种记录密度极高的声迹是由激光束按信号编码刻录的小坑和坑间平面组成的。它们分别代表二进制的0和1。唱片在重放时,用激光束扫描拾取二进制数码,整个放音设备采用十分精密的伺服控制系统来保证循迹良好。激光唱片已可擦除旧信号重新记录。由于激光唱片的记录密度大,重放音质好,体积小、易保存等优点,它正逐步取代普通唱片和磁带成为未来音频信号的主要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