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没有被所谓的摇滚精神封锁住,他和他的团队能最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并加以利用,比如网络直播他的演唱会。这个大陆音乐人也没几个人会干当年汪峰单飞,就说明他是站在了市场的角度来看待他的音乐事业,而非主观靠理想主义。和鲍家街43号捆绑在一起的汪峰,也许也能有今天,但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让我们看到。只有拆分开来,才能最快速地让大众认识他,这就是尽快让产品面市的必要步骤。
汪峰的词带有很强的个人印记,包括演唱风格也是。早期很多歌曲从音乐性上看,个人感觉在国内还是拔尖的。越往后的话,音乐性上探索和思考似乎就停滞不前了,更多地放在了人文社会的思考上,更偏重歌词的表现力。这个我记得他自己也说过,是先有词了之后再有旋律和编曲的。但音乐之所以为音乐,音乐性肯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不然每个会写诗作词的都可以去做音乐了。
从音乐品质上,汪峰一直还不错,尤其在他有这个产量的前提下。但很明显,汪峰的问题不在于“音乐质量”本身,而是他所处的尴尬位置:在大众审美和摇滚精神之间摇摆不定,话说回来,汪峰的创作音乐品质一直都还可以,国内劣质的流行音乐更是凸显了汪峰的可贵。但实际上,对于一个音乐人,汪峰这仅仅算是“合格”而已,真的,仅此而已。
其实这事很简单,俩字:专业好多人写歌都靠感觉,靠摸琴,靠玩。这也能出作品,但持续输出能力较差。而稍微混出点头的人,又很难像琴童那样踏下心来好好练琴做和声题打基本功。汪峰老师的基本功是很扎实的,又不傻,还勤奋,琢磨了那么多年 Songwriting,逮俩小时的空档写首歌都能在华语乐坛平均水平线以上。
最重要的就是专业。汪峰出道前正经把二十年搭在古典音乐(主要小提琴)上,中央音乐学院这个背景在有名的摇滚歌手里应该没第二个了…这样的专业性使他的作品保持高产,不怕才思枯竭写不出来即使没那么经典,也能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至少不难听,制作也认真精细(这也有录音李军、编曲贾轶男等的很大功劳)
汪峰一直在创作,从未停止。这一点在大陆乐坛已经不多见了。音乐作品除了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之外,也是要考虑用户体验问题的。汪峰愿意接受团队给他的作品提意见,也会严格要求他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严格要求,但又不沉醉于其中,这在大陆的摇滚乐坛也不多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