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内的青春片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从《那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到《致青春》再到《小时代》系列,还有同为今年上映的《匆匆那年》,大都是以畅销的青春小说改编成电影搬上了大荧幕,让观众从影片中寻找回忆和青春,还挺受欢迎的。因为都是畅销小说所以用户群还是有基础的,再者就是青少年这一大波人群愿意走进电影院去感受那如火般炽热的青春,对于已不再年轻的成人可以通过影片追忆那逝去的青春,回味那青春特有的香甜和苦涩。不过大量的青春电影也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逐渐有了免疫系统,因为这类题材都大同小异,想要做到与众不同绝非易事。对于这部影片最先吸引我的是这个在上学时期就很有名的小说,由饶雪漫写的《左耳》,影片更是它的同名电影,让人对这部陪伴过自己走过学生时代的畅销小说如何被演绎充满期待。另一个原因就是其中一位主演叫杨洋,他最初走进人们视野的是早起扮演的贾宝玉,这个90后在影视道路上一步一步的前行着,主演的《少年四大名捕》收视颇高。其他几位主演大都是新人,连女主角都是荧屏首秀,南航的校花最初是在网络走红,被导演选中和她的气质形象脱不了干系,但启用新人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新人的演技会显得有些笨拙和稚嫩,在影片中也很容易就能发现。不过仗着小说的名号票房也不会太差,只是口碑来说会受些影响。这部影片还有个亮点就是苏有朋首次担当导演这个角色,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次执导的作品,让人不自而然的会想到赵薇指导的《致青春》,个人觉得《致青春》更胜一筹~影片和小说比较贴近,讲述的几个学生时期的孩子的叛逆,对爱情的执着和奋不顾身,以及肆无忌惮的青春所带来的不一样的人生轨迹,比起之前的几部青春电影,
该影片略显暴力和阴暗,展示了青春里的不那么阳光的阴暗面,也算有自己的特色。黎吧啦这个名字特别性格豪放的小姑娘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甘愿被利用,她的胆大妄为,她对爱情的执着,她直爽的性格和为人仗义被化身成了青春的代言人,也正是因为她的存在,她身边的人都被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以至于在她走后人们对她的怀念是刻骨深切的。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乖乖女,影片中的女主角李珥就是那样的一种存在,有个很爱自己的哥哥可她偏偏喜欢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许弋,面对冷漠也甘愿付出,也是对爱情的一种执着,在懵懂的青春中每个人都会遇见一个喜欢的人,有的人可以依偎在一起,有的人只能远远地观望,那也是一种幸福。许弋和张漾的关系很微妙,因为一段未知的过往而怀恨在心,心结打开的一刹那会体会到如释负重的畅快淋漓,每个人物的性格刻画的都很明显和与众不同,在经历了青春的无知和伤痛后都会蜕变成一个崭新的自己,这就是青春的意义吧。也许是因为导演初来乍到,又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小说的情节缜密而又丰富,当导演把它过于完成的搬上大荧幕之后会有一个问题,影片的冗长和没有重点。作为一部国产青春片来说时长115分钟确实有点长,再看影片的故事情节和讲述视角都是按着时间线讲述的,有点是易于理解比较清晰,但是如果只是纯粹的罗列会显得影片有点枯燥乏味没有重点,我看完之后就是这种感觉。感觉导演拍完之后剪辑的时候过于保守不舍弃该舍弃的,所以让影片看着有点索然无味,小说大家都熟知,竟然搬上大荧幕就应该突出导演想要的重点展示在观众面前,或者像《小时代》一样打造成一个系列。影片再次让人体会到了青春的那份张扬的性格,那份无知而勇往直前的勇气,那份受伤之后暗自舔舐伤口的痛楚,青春只有一次,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很喜欢这句话。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一个深爱不已的人,也许那个人并不是你的Mr.Right,但是爱就爱了,不能将就不能勉强,就算受了伤也心甘情愿,这才是青春~
庸碌无为的青春大多雷同,波涛汹涌的青春却各有各的闹腾。果不食言,在《左耳》中确实看到了一段不同程度波涛汹涌的青春故事。“李饵”(陈都灵饰)挣扎叛逆却无勇气真正突破性格桎梏,她爱的和爱她的人都不同程度受伤;“张漾”(欧豪饰)执念复仇却有意无意伤害多人,最灿烂的时光背负最沉重的枷锁;“黎吧啦”(马思纯饰)用生命谈一场最凶险又纯真的恋爱,她几乎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许弋”(杨洋饰)禁不住诱惑又自甘堕落,最悲情也最无辜;“黑人”(段博文饰)为爱痴狂;“蒋娇”(关晓彤饰)拿犯贱当真爱;“尤他”(胡夏饰)注定悲剧的暗恋……每一个人的青春都风雨凄惶,每一个人的爱情都遍体鳞伤,这段故事就如同一张越织越大的网,但却同时将人的心收的越发紧密。而如何讲好这样一段仓皇又哀怨的青春故事,怎样呈现人物命运的挣扎彷徨,也十足考验苏有朋导演。令人惊喜的是虽然该片是他的导演处女作,但苏导明显有自己的心思想法并且手法毫无生涩之感,尤其在表现这段充满痛苦回忆和沉重压抑的青春故事时,所表现出来的用心和功力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苏导手中“张漾”和“黎吧啦”第一次不期而遇在夜幕降临,第一次言语交流在狭窄的深夜巷道,第一次情感交易在迷离的月色掩映,第一次剧烈冲突在昏黄路灯背投的角落。紧接着屋内幽暗的灯光中两人第一次情感扭转
,星光点点的海边第一次情感急剧升温,雨夜昏黄的屋内第一次发生关系。两个人从开始到发展,除了天台上彼此坦露身世抱怨时是晴空万里,其余的时间皆是夜晚。苏导用这样的表现手法,其实一直暗示了两人的情感关系是看不到未来和充满诱惑的危险意味的。以至于最后台风压境暴雨欲来的时刻“黎吧啦”发生车祸的情节设置,无疑将“黎吧啦”和“张漾”的彻底结束又添了一重悲凉。如此精细表现一段情感的起伏变化和命运结局,足见苏有朋导演的用心和诚意,而回顾片中这样的用心还非常多。如更多的镜头语言来描写“小耳朵”在青春成长中不断独自承受尝试改变却无奈失败的挣扎和痛苦,以及对待爱情的疑问彷徨失措。如对每个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刻画呈现也是非常细腻,尤其是“黎吧啦”的刻画是特别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在这些电影视点中观众更多的是以中立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故事人物,但苏有朋以此所带给人的感想和认同却很充足。当然除了对人物和故事用心的表现叙述之外,苏有朋导演也在这部影片中表达了他个人的诸多个人风格和老道的手法。看那些充满青春青涩和懵懂画面的掌控和镜头视点表现很容易勾起观众的年少情怀,毫不拖泥带水的剪辑让故事更加紧凑,对人物命运更多的留白带来想象空间。而且非常值得一说的还有苏有朋导演对于影片氛围的营造特别到位,比如影片在“黎吧啦”去世之后到墓碑前小耳朵的善意谎言的这段故事时间中弥漫的那种沉重又挥之不去的压抑感,以及“张漾”在“李饵”善意谎言释然后整个影片的画面风格也明快亮丽起来,氛围的营造画面风格的多变,使得人物和故事更加贴近观众。
苏有朋的《左耳》与《青春派》似乎都很写意,但前者很少有父母介入,这是他们青春飞扬独有的故事。苏有朋最大的优点就是掌控能力很强,故事讲诉得有声有色,不拖泥带水,不磨叽矫情,青春的节奏,青春的色彩,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青春气息,有股重返青春的冲动。从偶像明星到实力派演员,苏有朋的转型导演水平让人刮目相看,之前的担忧和顾虑完全是多余,与学院派的赵薇相比较,似乎并不逊色,《左耳》俨然就是《致青春》的姊妹篇。影片整体给人观感风格清新朴实,与原著毫无违和感,作为处女作,苏有朋就能够做到如此高度,在于他对电影的热爱,对青春的精准诠释。演员选择得非常贴近原著,平均年龄可能都不到25岁,这与那些演员超龄装嫩的青春片是不能相提并论,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明星,而是一张张稚气未脱青涩的脸,更接近角色的生理和心理年龄。参演的很多演员除了马思纯、关晓彤和杨洋有过一些零星表演经验,像欧豪和陈都灵担任主角的表演经验几乎为零,但他们在影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基本上把握了角色的思想内涵,有一点青涩,有一点迷惑,有一点反叛,有一点张扬。苏有朋说他几乎把影片中七个角色都演了一遍,拍摄过程中一直“活在戏中”。据称欧豪的表演最弱,完全就是导演在摄影、剪辑等重要环节进行了技术处理,呈现给我们的是他上佳的表现。
影片叙事还算比较流畅,演员表演基本到位,这两点的成功基本给影片大卖吃了定心丸。影片呈现出来的青春生活是那么的真实,如何更好的通过画面表现出来,需要备足不少功课,这些可能是道具师、服装师和美术师的责任,但如果苏有朋没有一个较为具体的思路,可能画面呈现出来的东西是荒谬和不符合大陆生活背景的。拍电影是项难度极高的工作,《左耳》的配乐一点也没有恶心到人,它较好的服务于影片主旨,起到烘托和强化角色的情感变化以及指引着故事的走向。国外的青春题材电影也不少,比如正能量爆棚的《饥饿游戏》和《分歧者》或者是励志大片《心灵捕手》、《社交网络》,还是重口的《春假》和《龙虎少年队》,他们都有强烈的地域标签,但《左耳》是与众不同的,它有自己的思想和内涵,它有坦诚的态度,也有青春的徇丽多姿。罗伯特.麦基说过,一部电影的灵魂就是其价值观。影片的价值观是满满的正能量,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不仅仅是一次致敬,更是反思和更正。《左耳》能够从《速度与激情7》疯狂的圈票房中撕出四亿的成绩,已经让人惊喜不已,当然票房还会持续不断上涨。因为这样颇具质感充斥着反思和救赎的青春物语影片,更能够吸引众多观众的青睐。一切眼见为实,让我们走进苏有朋的青春故事,感受它包容温暖的洗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