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是可以对艺术本身进行再创作的,解读就是一个创作过程,我觉得只要秉承一个原则:这是一种理解这部作品的方式,而不是一个确定的答案。再怎么过度解读都无所谓,最怕那种标题党:这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含义,你们都理解错了,你们根本没看懂,艺术之美就在于它值得来回体验,值得从不同角度体验,不同的人能够体验到不同的感受。这恰恰是艺术本身的开放性带来的,一旦你用一个确定性答案把它说死了,那艺术本身也就死了。《神枪手之死》里那个云层的不断变化,那个透过窗户射到椅子上的柔光,本身就有着言语无法形容的诗意,一旦非要用文字把它解读透,反而就俗了。
首先在我心中,《让子弹飞》在我心中绝对是姜文近十年来最好的一部电影,这绝对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关于是否被过度解读,我感觉见仁见智,在一些网站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些过度解读的情况,比如说电影开篇的火车跑偏、鹅城外的水和石头,都被夸张地过分解读。但是我感觉正是由于有这些过度解读的情况,才更说明了这部电影的优秀。一部好的电影就是这样:如果你愿意深究那你可以在电影里找到很多隐喻来佐证你的那些观点;如果你不想深究那么这部片的也完全能让你看得痛快淋漓热血膨胀。
当你去用你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时,就会看到不同于导演思维的东西,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之后又通过网络把你对这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理解分享出来,这只是个人对一件事物的情感表达,而现在更多的导演,也会顺着观众的意思,在自己的作品中,留有足够的想像空间给观影者去自由发挥,个人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如果大家都被导演的固定思维给圈住,那还有什么发散思维呢。
如果一定要说,《大话西游》应该是被过度解读最严重的一部作品了,因为我相信无论是刘镇伟还是周星驰,都完全没想过那么多。但是这不代表这些“过度解读”的内容是无价值的,艺术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是由读者组成的,所以我个人感觉,不用太刻意地去在意说导演是不是这么考虑过。只要你觉得某种解读很好,能自圆其说,你也很受益,那它就是好的解读。
个人认为电影或者电视剧都不存在过度解读,导演制作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只是导演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个性的不同,为人处世的方式也会不同,那么看待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角度。
查理·考夫曼在《纽约提喻法》的一次采访里说,自己不愿过多去聊自己的电影,也不愿意聊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就在于他认为这部电影值得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去体验。作者不会去刻意同意与否定,赞扬与贬低某个读者或者观众的看法,这才是大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