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先生是一个从农村中走出来的人。他自己也说,很难想象他没成为一个地痞流氓,而是今天这么人模狗样地还在做音乐,还在告诉年轻人怎么去生活。中国的农村是一片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地方,带着所有地方体制。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今天李志的地方性,他说最讨厌上海和北京,坚持留在南京带动本地音乐,乐队里清一色是南京本土乐手,微博推歌也会推南京老炮的歌。你看,这一点也不‘国际‘,一点也不流动,一点也不高精尖。这事有点像玩滑板的,会告诉新入圈的人,你可以去网店买板,会便宜一两百块钱。但是支持home store才是最重要的,没有local store,没人办活动,没人办比赛,这个地区的滑板就会没落。从李志的新专辑应天大街就已经能看见他的思维转变,这是一个快要步入中年的李志,不再写年轻时天空之城的情爱,也不再写 广场这样只能充斥于少年时代的歌曲。334计划代表着一些成果和功绩,他想对三四线城市的青年说些什么。因为曾经他是那个少年时,经历了极大的自卑,不确定。现在的三四线城市青年最喜欢听什么呢?凭借我的浅薄了解,汪峰或是喊麦。贾樟柯也是这样的。他在未来的计划,第一是在中国推行艺术影院的落实,第二便是推行三四线城市中的电影院,电影市场。我期望334计划可以成功,或是在它失败的很久之后,获得胜利。不要说三四线青年没听过李志,不会来听,没有消费力。对于习惯了喊麦的人群,是因为当初没有更良好的市场环境。总有人要带来流动性,这就需要我辈的担当。
去334个地级市开演唱会,前人没做过,虾米支持!把巡演拍成纪录片,很多人做过了,没兴趣!但是,谁说纪录片一定要是那种样子的呢(请脑补国内外各种演唱会纪录片),迟斌先提出想把纪录片拍成一季一季的,我又接着补上说,拍成公路片+真人秀,然后我们就达成一致了。达成一致虽然容易,可是具体这片子是什么样子,我们俩心里都没底,首先这样类型的片子没人拍过,成本多少?怎么拍?怎么剪?我们都是不知道的。找了好几个视频团队一起聊,各种说法越多就越迷茫,所以最后我们成功的把这部纪录片变成了一次伟大的旅程,它的特征就是失控,一切都是失控的,摄制团队带着我们的大方向就出发了。可是管他妈的呢,总有人要来做第一次的,我们很享受这种失控的感觉,,我们有可能在音频内容之外找到一种独立音乐人营销的新模式,而对于虾米来说,我们永远要和这个行业最新鲜的事情站在一起。
看完计划我是不信的,即便是在省会城市,大多live house都经营的步履维艰,何况是要在334个地市找到适合的演出场所,那些迎头而来的场地租赁、设备搬运、团队安排问题就够人头疼,更别说现场能来多少个没有接触过现场音乐的人,毕竟如果都是那些固定粉丝,也就失去了334计划的普世走歌意义。但毫无疑问,334计划将成为中国独立音乐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实小时候也很喜欢看《同一首歌》,同样形式),仿佛看到了一个凭借自身之力,普及现场音乐,希望能有更多人接触,去了解现场音乐的歌手,甚至是试图改变一些中国音乐畸形发展的可能。在这个怎么看都是必然血亏的计划面前,以后可能要尊称一声李老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