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重点其实完全不在于“动作”,由于人设和剧本情绪的特点,而在于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编导在这样一个小格局里,巧妙地调动了各种意外因素,如腐败的警察、颓废警察的老谋深算、黑哥们的真诚归来、最后一秒“中止”(对,非“解救”)、以背叛的名义救赎……虽说这些都是老桥段了,但编导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丝毫没有生涩的感觉。这些桥段的接连运用,不仅给影片创造出峰回路转的紧张效果,更让老式动作片迷们心痒不已,恨不得编导再多来几个桥段,或者让主角们再逃它个16街区……建议正处于立业阶段的、
有志于成为中国新一代商业片编剧的同志们都看看该电影,学习一下如何去填充起一个丰满的悬念空间,如何去控制一个故事的简单与复杂程度,如何让一个典型角色散发出不同的魅力并走进观众心里去。 当然,《喋血16街》也并非完美,它其实可以更冷峻一些,让人物更“狠”一些,那样会更加具有成为cult经典的潜力。目前这个样子,非老式动作片迷们很难看得上眼,同时也因为不够“决绝”而缺乏宣传的卖点。但是,个人以为,本片代表了一种类型片的尊严,就像所有行将末路但仍然倔强前行的英雄一样,本片透露出一种令人感动的可贵坚持。可以预见的是,本片不大会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这种无奈,就像看到《金刚》无法取得优异票房成绩一样,是颇为可悲的一件事。对于布鲁斯威利斯来说,本片也代表了他自1998年的《水星计划》(Mercury Rising)以来就执意追求的新形象的成功,去年的《火线对峙》(Hostage)和今年这部《喋血16街》,都做到了小格局中的细腻神采,如果《终极警探4》仍是朝这个方向发展,那影迷们还有一份值得期待的精彩。
在银幕上,动作明星们“想当然”的应该是战无不胜的;不过,那种风光只属于他们的颠峰时代。当他们的经典形象掀起的浪潮已经成为过去,再重复同样的“光辉”造型,反倒会取得“黯淡”的收场。最新的例子就是哈里森福特的《防火墙》。然而,“上帝关上门,却总会为你开扇窗。”“识时务”的动作英雄们,要是能适度转换自己的形象,甚至完全与以前的“英雄”设定相反,只要剧本够扎实,还是可能杀出一线生机的,远的例子如史泰龙的《警察帝国》(Cop Land),布鲁斯威利斯的新片《喋血16街》,也颇值得推荐。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格局也很小:颓废警察与罗嗦证人,纽约闹市区,两小时内穿过16个街区,目的地是法院审判庭;然而,想要他们命的腐败警察们可是不择手段的,这16个街区4英里不到的路程,基本上变成了他们的“黄泉路”。影片没有惊险刺激的追车,也没有令人张大下巴的爆炸,当然更没有什么毁灭世界的阴谋和剥成光猪的美女。电影里只有两个倒霉鬼和一个灰暗中透出光明、冷漠中绽放温暖的现实世界。
通过人物设定来看这部电影,本片继承了老式动作片的模式,某种意义上甚至可看作是对《纽约大劫案》的致敬或戏仿:都是白警察配黑搭档,而这黑搭档都是不情愿的而且超级罗嗦的,而白警察自己也是麻烦不断生活一团糟的。所不同的,是角色们的心境。像《纽约大劫案》那种动作片黄金时代的东西,
尽管人物设定可以是颓废的,但整部影片的基调和它所追求的目标还是热血激昂的。但是,到了现在,传统的“真刀真枪”的动作片已经势微了,反映在角色设定上,就是人物都是“由内而外的颓废”。主人公们或者活在过去的痛苦回忆中,或者挣扎在堕落与救赎的边缘。这种设定不大能让人“激动”,但更易让人“感动”。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商业电影圈里,还有人肯如此扎实地经营一个没有任何商业噱头的动作片,实在是一件令人敬佩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