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对战地记者而言已经没有区别,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他们去的地方只有死神,没有上帝,自己可能会死,或者别人正在死去。战争总要掩盖真相,刽子手总喜欢对内残暴,对外用谎言赞美自己,有人把天使当成朋友,又有人把幽灵当成朋友,最后他也变成了幽灵。电影里那个卡扎菲,在镇压了反动派之后,纵容自己人肆无忌惮,胡作非为,去强暴了一千多个无辜的女性,作为对反对自己的报复,而且他的人都把他当成了真主。
影片稍感不足的是故事性不强,结构松散。这也难怪,传记片本来就很难有连续的故事,像《巴顿将军》那样已经算很不错的了,同样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因为编导重点是在写人,而不是叙事。将就看吧。我觉得玛丽在从事战地报道的同时,也在努力的改变着自己的观念和视野。用她内心中深藏的人性和良知,用一次又一次的冒险在书写自己的讣告。我们也希望有无数个玛丽·科尔文用他们那种无畏的精神向人们去展示历史的真实画面。
记者存在的意义在于,她代替我们去往那些凡人无法亲临或不愿亲临的现场,见证事情的发生,默默承受其中的一切,然后用最有力的语言与画面,向观众传递最直观的第一手感受。战地记者更是如此,她们的勇气不亚于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士兵,甚至于她们经历的战争比所有士兵还要多。这份勇气不单只是迎着枪林弹雨亲赴战场的勇敢,更是不顾夺眶而出的热泪,咬紧牙关,直面人世间所有最剧烈刺痛的坚毅。
影片中玛丽·科尔文由罗莎曼德·派克饰演。将玛丽的性格,行为、表情演绎的栩栩如生。包括她的醉酒状态和神经质的表现都很到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独眼女侠”。影片中各个场景的拍摄也很好。尤其是其中有个镜头,伊拉克的原野上,远处是夕阳中的群山,近处是无尽的荒漠,在黄昏的光影下,玛丽乘坐的吉普车逆光而行。美极了。
单凭Marie Colvin一个人肯定是无法改变世界的,但文字背后千千万万的读者握着改变世界的按钮。当人们得以最近距离地接触真相,身临其境,正义才有可能被坚守捍卫,生活才有可能延续希望。也只有明白了这一切,才可能有将这份“独家的战争经历”作为人生寄托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
这是一部关于战地记者Marie Colvin的传记电影,在近三十年从业生涯里,她亲临了世界上几乎所有重大冲突的现场,身影遍布了东帝汶、科索沃、伊拉克、巴勒斯坦、利比亚。她是美利交恶后第一个专访卡扎菲的西方记者,在斯里兰卡战场上失去了左眼,也因此让眼罩成为了她最突出的标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