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听觉影响着人类的情感状态。所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是艺术,不应有高尚与低俗之分。不过,前提是百花齐放,而不是一面倒。之前喜欢流行,周杰伦,孙燕姿,五月天都听了很多。后来觉得不过瘾,新歌手也没有什么可以打动我,转回罗大佑,李宗盛,张雨生等人的老歌,也听了不少华语摇滚。再后来也学了一点乐理,并怀揣一颗学习乐器之心,其实流行听多了,便会觉得大多相似。周围也有听歌久的人,也渐渐由流行,摇滚转向布鲁斯,爵士,最终古典。
各种其他音乐形式相比古典,都是其简化版本而已。而布鲁斯,爵士又比流行复杂些。这些音乐听起来并不轻松。一段爵士的现场表演都是大段自由solo,根本没有谱,十分考验演奏者的技术。谁让你口味越来越挑剔呢?从一段旋律开始,到分析乐器,和弦,节奏,编曲,此时已经不是在听,而是研究音乐了。这时你甚至会萌生学学乐器,玩玩音乐的念头,然后你就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这样看来,口水歌对于某些人喜欢上音乐,具有启蒙作用。
其实人在辛苦了之后,是不想再用脑筋分析任何音乐的艺术性的,没有那个心情来体会这首曲子里要表达的,荡气回肠的情怀,和婉转曲折的心路历程,只想放空啥都不想。如果在那个时候,要听音乐,那就越简单的越好,越兴奋越好,越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的越好。
口水歌犹如饮料,开始觉得过瘾,但久喝味道就会变淡;古典乐好似米酒,只有经过时间的酝酿才有真正的香浓,但是一上来就听难免感到困惑。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打算,朗朗上口的歌对于他们就足够了。这没有什么不好,只要能打动你的就是好艺术。
《好声音》和《歌手》等音乐节目,对于平衡现在充斥大量“口水歌”的流行音乐市场,具有绝对的正面作用。虽然它们本身不乏作秀,但无论演唱还是编曲、演奏、音响甚至到节目剪辑制作都是高水准。它们的风靡也证明了,人们还是喜欢用心的音乐作品。
生产“口水歌”对于艺人来说也很重要,毕竟他们也要吃饭。由于网络的崛起,听众开始习惯免费下载,唱片市场受到致命打击。口水歌不仅好写,而且“好听”,如此以来,又有几人能坚持“费力不讨好”呢?那些一直走自己路线的创作者最值得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