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族追星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人是需要信仰的,有的人信仰知识,有的人信仰金钱,当然还有的人信仰宗教,明星在追星族眼中也和信仰类似,有的人把明星当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想要成为TA那样足够优秀的人;有的人把明星当做一盏明灯,TA那么努力奋斗取得了今天的成功是实至名归,明星身上的特质可能激发了追星族的心理需求,激励他们学习明星的这一品质。以上都是偶像/榜样效应给追星族带来影响。
以我自己来说,二十岁的女孩子,从不追星,没有偶像。对于很优秀的公众人物,只是稍微默默欣赏一下,很难有什么狂热的情绪产生。好吧,也许是我没什么少女情怀。我想说的是,相对于明星在镜头前光鲜亮丽的生活,我更关注于自己过的怎样,对于明星的生活没兴趣,最多只会关注他们的作品。这应该是正常的,也或许是你没遇上那个能让你狂热起来的人。
与一般的社交关系相比,追星是一种伪社交性关系,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却并不能分清伪社交性关系跟真实的社交关系。研究证明,追星者之所以对明星有强烈的追逐反应,主要是源于“缺陷但真实的自我”的遗憾。很多时候,人们追星,主要是因为他或者她,是理想中的我的样子,比如高、富、帅、年轻、有号召力等等,这在越是自卑的人身上越明显。
被包装的严严实实的明星,在舞台和媒体上展示的一定是光鲜的形象,吸引着无数失败者的追捧。追星者们在狂热的追逐中幻想者自己和明星合为一体,成为万人瞩目的对象。追星让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成就感,感受到了久违的认同感,这一切让他们无法自拔,让他们坚定地选择了追星。
佛系吧,追星不就是图个开心嘛。参与饭圈撕不仅影响心情,其实也很败路人好感的,而且你饭的是爱豆,不是这个粉丝圈子,搞清楚对象这很重要。反正看着那些个dw自己演呗,还不用给她们盒饭钱,跳梁小丑而已,开开心心追星最重要。
追星行为的背后还是因为有这方面的心理需求,而判断每个追星的行为水平是否过度,具体要看每个人的状态,有些人因为进入别的关系中,就会放弃追星行为,因为他们获得了别的心理需求,比如谈恋爱了,而这些心理需求更能满足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