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档期上映的几部影片中,这一部《车手》自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它没有像台湾影片《痞子英雄之全面开战》那样只是单纯追求视觉冲击,也不同于同样是来自香港导演冯志强的《悬赏》的一味搞笑,而是固守了港产警匪片固有的严谨与刺激。重要的是,“杜琪峰监制”和“银河出品”的标签也使得这部作品具备了与众不同的实力。
本片的导演郑保瑞依靠恐怖惊悚片起家,曾经获得过香港金像奖的“杰出青年导演奖”的提名,可以看做是香港电影新势力的代表。这部《车手》是他他加盟银行映像以来的第二部作品,之前的一部《意外》已经让人对他融入银河映像风格的快速程度印象深刻,而这一次在这部《车手》中,这种风格体现的更为明显。
在影片的整体影像风格上,这一部《车手》在色彩和布景的运用上多采用了银河映像喜欢采用的暗色调,而大量晚间场景的拍摄更是将这种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整部影片在一种稍显压抑和紧张的氛围中发展,也与之前许多银河作品风格不谋而合。在故事的叙述上,这部作品也延续了以往银河作品冷静而不拖泥带水的特点。整部作品的故事看起来比较简单,就是一部在赛车包装下的警匪片。一个嫉恶如仇满腔热血的年轻警察(余文乐),和一个看起来庸庸碌碌等待退休的老警察(黄秋生)构成了一对性格差异明显的搭档,然后就是一个身怀绝技的亡命徒(郭晓冬)和劫匪共同来挑战警察的底线。可以说,影片的故事线索非常清楚,正邪界限也非常明显,那么电影所要做得到的,就是展示正邪双方对决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车”充当了一个“第三者”的角色,但在很多时候,这一个“第三者”比起对决的正邪双方还要吸引眼球。整部影片,给观众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就是片中的各种汽车发动机轰鸣的声音。这个声音,令人血脉贲张,倍感刺激,更是给影片制造了一种极端紧张和刺激的氛围。
刘伟强说拍赛车电影很难,除了要考验替身车手的技术,还要完美配合镜头捕捉以及符合现场调控等等,不可控的危险因素很多,因此在华语电影界,有胆拍摄赛车电影的导演并不多,即使有胆,烧的钱也往往会跳出监控评估之外,因此郑保瑞说他用了很真实的手法拍摄出《车手》时,我心中是充满敬佩的,不管毁了多少车换来不用CG的代价,但在电影中表现出的斗车效果也非常带感,并没有出现什么虚与委蛇的超时空加速场景,很有技术含量。
说到赛车电影,很多人不可避免的用《头文字D》来做对比,其实相比后者,电影要在专业程度上更加细微化,片中出现了大量跟漂移相关的专业术语,大都从硬件着手,虽然从真实性来说有待考证,但却增加了赛车电影的写实意味,而不是知其形而不知其意地乱拍一通,尤其是巷道直角漂移一段让人颇感新鲜,而黄秋生教余文乐战胜郭晓冬一段以及决战时理性的飙车都让电影具备了一定的说服力。
虽是一部赛车电影,但电影的主旨还是警匪题材,尽管以“新警匪片”来撇清与传统警匪片和赛车片的关系,但在文戏方面依然很俗套很陈旧,故事由愤世嫉俗的新生菜鸟(余文乐),不问世事的隐居侠士(黄秋生),走上邪路的绝顶高手(郭晓冬)三人交汇一点,实际引出的是警匪马甲的现代武侠故事,激烈角逐,明争暗斗,实现自我。如果放在10年前,《车手》无论从阵容和立意上应该是很有革新意义的一部电影,然而相比较如今讲人性,道世事的众多警匪佳片,《车手》的剧本其实是在倒退的。
让人惊讶的是,《车手》竟然是杜琪峰监制,明码实价的银河映像出品,但让人遗憾的是,电影并没有银河传统的黑色感,谈精巧也说不上,虽然电影刻意淡化了以往赛车电影英雄主义的意识,增加了炫技成分和成王成寇的观念,但放在电影人物立场中却很难对扣儿,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了人物内心更多更深的描写,前半段余文乐因不服输而飙车,后半段因替师父黄秋生报仇而赛车,整个交警同志的执法过程变成了发泄私愤,说穿了,电影的主题还是在讲复仇。
导演是因B级恐怖鬼片发家的郑保瑞,曾拍过《大头怪婴》、《热血青年》等佳作,因市场原因,最近几年也转行拍起了警匪片,但我建议在这行混就要好好跟杜琪峰和林超贤好好学学,《车手》倒是学到了杜琪峰一些东西:譬如暗夜戏,余文乐和黄秋生耍酷的演出,甚至是女性角色大S完全是花瓶都一模一样,然而在精髓和神韵上却少了几分,不过对于男性观众来说,这样一部主打男人的赛车戏倒也不失为打发时间一乐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