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不能光看数量的对比。新朝在征发这几十万大军的时候,采取的是地方选拨壮丁各自成军,地方长官担任将领的方式,这是非常坑爹的。换句话说这支“大军”的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能力非常渣渣。另外从政治上看,新莽的改制事实上已经破产,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征发的郡兵,无论是在士气和战斗意志上,都很难得到保证。在古代通讯后勤保障体系落后的情况下,一旦中枢有变,那么这些各不归属的各郡士兵和所谓的将领(郡守等地方长官为将,肯定是不专业的)就会发生各种混乱,很可能崩盘。史书中记载新莽的军队气势浩大,逶迤千里,听起来倒是很精神,真打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蜿蜒几百上千里的军队,你怎么打仗啊,昆阳就那么大。这个问题在昆阳战场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汉书王莽传中说“士卒奔走,各归还其郡,邑独与所将长安勇敢数千人还雒阳”。稍微不对劲就各回各家,由此可见郡兵的战斗力和意志是极端不靠谱,数十万大军组织涣散,王家兄弟真正能够依靠的战力实际还是自已的嫡系部队,后来决战时约束其余各军勿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王莽谦恭未篡时。社会的发展就是需要在不断的变与不变的过程中进行的,尤其是一个王朝的后期,肯定是天灾人祸连连,腐败横生(至于西汉后边几个皇帝,也是荒唐的不行)。到时肯定是上下具馈,无以相救。人至相食,盗贼并兴。在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需要一位有政治抱负(自带滑稽)的救世主应时而生、天人感应了,然后稀里糊涂的一系列变革,只不过,很多事情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过不太可能是你的,因为你既伤害了世家大族的既得利益,也没有笼络到老百姓。反而让双方对你都失望透顶),不是你的,你也只不过是为后人试水而已。而刘秀终究是天命之子,赤伏符等一系列预言书已经明确说了刘秀应谶,要重新当天子,你总不能全杀光光吧?就算全杀光了,保不齐又有一个赵氏孤儿案或者像大学士刘歆一样改名出来应谶的呢?所以说,历史已经是既定的了,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免重蹈覆辙,可是很多时候历史就是在不断的重复。要不然未来科技发达的时候你穿越回去,告诉王莽,就说舂陵刘氏兄弟就是将来取你江山的,你看王莽会不会相信。
王莽听说更始帝刘玄即位,惊得头发胡子全白了,怕被人发现,偷偷染黑了。为了粉饰太平,给自己冲冲喜,他续立皇后史氏,选妃三人、嫔九人、美人二十七、御人八十一,又与方士钻研房中术,按“科学”方法采阴补阳。而宛城围攻战仍在继续,之前逃入宛城的棘阳县宰岑彭,与郡吏收拾残兵,坚守不出,面对城高池深,汉军一时无计可施。为迅速扩大战果,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与刘秀等人绕过坚城,攻略北边的颍川郡。
我们看到了决战的时候,刘秀的敢死队专门冲着王家兄弟的中阵猛攻,王寻一死,指挥中枢就崩溃。而这场决战的双方实际上战力并不那么悬殊,资治通鉴中记载:刘秀率领精锐敢死队三千人冲击新莽中军,王家兄弟因为轻敌,自已率领万余主力对阵,并且约束其余各军不动。所以真正打起来的也就是三千VS一万多,一边是抱着决死之心的三千死士,一边是轻敌的万余中坚,结果不言而喻。
很多人说,刘秀简直就是位面之子,不仅料事如神、自带光环,还会陨石术和呼风唤雨术。且不说莽军兵力水分很大,如果没有王凤等人顽强抵抗,在昆阳牢牢钉住莽军主力,刘秀这支奇兵根本没有用武之地;王邑王寻不懂军事还刚愎自用,顿兵于坚城之下,不接受投降迫使对手死战,对大军控制不力导致崩盘;刘秀逐渐成长,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至于流星暴雨之类,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不可能打败刘秀。王莽已经人心皆失(王莽死的时候百姓甚至争着割王莽的肉),人心思汗,而其他几个所谓的汉(王朗 、刘玄还有赤眉那边的刘盆子)都把人心失了,那天下的人心不就都是刘秀的了吗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王莽这个失民心者肯定打不过刘秀这个得民心者。再者,王莽也不会用人,不会打仗,咋打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