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跟范伟合作后,赵本山对于搭档的依赖就已经完全脱离不开了。但范伟、宋丹丹相继走后,失去小品的顶梁柱,创作、表演都自然会陷入极大的瓶颈中。但那时的赵本山已经是春晚唯一的招牌,是全国人民每一年唯一期盼的演员,春晚要专门留出零点前,留出二十分钟给他,晕倒后吸着氧也要上的他,只能依赖自己的这班徒弟。赵本山到这个时期,无论跟小沈阳、王小利还是刘晓光、宋小宝,大幅度自嘲,甚至加大尺度,也就是支撑春晚这个政治任务的唯一选择了。
《卖车》中对于骗子,看到此前的受害者不躲开,反倒上前想在骗一次,似乎也不是最优选择。第三,卖车的原因其实并未交代,后面提到“就是自行车改的”应该只是托词。这种剧情与现实的裂痕,就需要通过人物设定来使之合理,其一是降低范厨师智商;其二是改变赵本山身份——由原本的兼职大忽悠变成了专业骗子。
而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还是在本山大叔身上,对于这个胖乎乎的年轻新人范伟,印象一般。
之后让二人成为亲密无间黄金搭档,是以后两千年春晚上,本山大叔和高秀敏范伟合作的卖车卖拐三部曲,这时候人们才惊讶的发现范伟优秀的表演天赋,人们才记住他。
也就是那以后,两个人合作才紧紧连在一起。
范伟被忽悠住了,所以范伟就要买轮椅,而本山大叔表面为了忽悠范伟,实际为了多骗钱,就往上叫价。这里有一个反差,就是范伟厉害了之后还是被骗了。范伟其实没被忽悠,他在套路本山,然后卖给了本山大叔,防忽悠成功。第二个反差,范伟不到没被骗反而给本山下套了
说赵本山的小品,以“丑化”来断定是很不合适的,在他所处的时代里,赵本山对作品“立意”的看重是绝对数一数二的。但是,赵本山,以及何庆魁等编剧团队,确实有些不可回避的毛病,以致人们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某些负面的看法,这也是我们作为后人应该认识的。
《卖车》很明显给人“咯吱你笑”的感觉——剧本、包袱都相当空洞,笑料完全是靠脑筋急转弯这种“速成”来源和范伟一个劲扮傻来撑着,这也很难让人不产生“丑化”的联想。而之后直到宋丹丹复出,赵本山团队都一直没走出这个“偷懒”的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