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岛哲也是一位很有个人风格的导演,他的作品不乏视点创意与奇特妙想,无论华丽脱线的《下妻物语》,喜戏谑悲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色彩治愈的《帕高与魔法绘本》,黑暗极致的《告白》都已过去。然而这部《渴望》是几乎摆脱以往路线的黑色之作,近两个半小时疯狂链锁,有大量血腥、残忍、性与暴力镜头,对此不适的观众建议回避。很难说中岛兴致打造的作品毫无内涵,影片以最极端非一般人接受的方式把人性最原始狂暴的罪与恶具象化,还采用了包括晃动镜头、吵闹音乐、过于高端的剪辑和不同时间轴的双视点交叉叙述等手法,他渐渐在Cult路上越走越远了……
当然,这部不仅是一个关于“父亲寻找失踪女儿”的简单悬疑,更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疯狂的爱的告白。为了更好探讨他的疯狂,以下将用第一人称体会所感,才能解读如此让人无言的结局。
我叫个藤岛昭和(役所广司),曾经是个刑警,一个月前我离开了警视厅,他们说我是被解雇的,因为我的鉴定书被写上患有狂躁抑郁,我只是懒得否认;现在换了一份不如意的勤务工作,整天沉寂对着一群无趣的同僚,他们老问我“为什么总在嗑药?是不是生病了?”我指向脑袋示意“因为我脑子有毛病”。我的生活是多么枯燥!所以看见不爽的人会动粗发泄,一下子心情又舒畅了。
《渴望》(译作《渴罪》更为贴切)是中岛哲也放弃了《进击的巨人(真人版)》而选择拍摄的新作,想必一定是原著作品中的某些特质吸引了这位影像风格独特、创作个性鲜明的鬼才导演。他也确实对这部作品寄予厚望,召集众多实力派演员如役所广司、中谷美纪、小田切让等,力求“拍出日本电影史前所未见的暴力奇想电影”。但从实际的观影效果来讲,由于题材的沉重阴郁、人物形象的暴戾阴暗、叙事表达的隐晦含混、主题的复杂凝重,剪辑中跳接闪回镜头的大量运用、对近景特写的偏执性使用,以及整体风格跟园子温电影、三池崇史cult片的相近,使得该片并未获得如《告白》一样的广泛认可。
该片的成功与否与观众的接受程度有很大的关联,并非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通过《令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渴罪》三部影片的比较分析梳理中岛哲也的创作脉络。
中岛哲也导演用一部《告白》向观众展示了其独特的影像风格与扭曲的人性,《渴望》是中岛哲也继《告白》之后的最新作品,尽管本片有着一个温馨的片名,可故事却没有呈现出温暖的日式小清新风格,其实如同前作《告白》一样,从片名来看或许以为是一部日式的纯情爱情片,对不明剧情的观众中岛哲也的电影会令人大吃一惊。
中岛哲也的电影就像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变,在暴力与温馨之间的瞬间的变脸却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惊艳,观众往往是在猝不及防的状态之下被导演所震惊,另外导演在人物关系的刻画上很下笔墨,并且将塑造人物关系的扭曲内定为电影的突破口,必须说本片的虐心的程度比《告白》更甚,却因刻意与做作削弱了其合理的发人深省之处,扭曲的表达不只是为了扭曲而已,更是触及内心的一种震撼,在这点上《告白》做得十分出色,而本片则逊色几分。
当时是非常喜欢的,当时的爱恨情愁放到今天有可能就会选择另一种方式理解和对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