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的立意,在于展示善与恶的多面性,其实这个立意并不稀缺,但问题是这个立意太高,容易把作者自己引入自己挖的陷阱,那就是同情恶真的是善吗?对于李晓明这类的恶,同情他对于受害者是不是恶?李晓明有这样的行为,是不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这个大恶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这部剧最后最好直接落到每一个小人物,不要再试图继续升华主旨,那样至少可以把对每一个人物的同情表达到位,而由于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立意,这种分散的主旨反而能够让观众陷入对芸芸众生的思考,而不会再去纠结于善恶的分别。否则可能会在剧情上充实,在立意上空大。
体现了媒体的意义吧-不管是剧中的媒体工作者或者影视真正反应出的意义,该让人们认知这个社会的另一面,不要天天太平无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去关注一些弱小不被重视的人群,让人们去理解包容或者去分辨一些会造成危险的事和人,
除去剧中的虚无主义和其他细节这都不妨碍它是一部上乘的电视剧,华语电视剧终于甩开了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开始剖析这个社会,触碰我们害怕触碰的部分,这才是文化工作者应该做的,可惜,最早的突破在湾湾。
对台剧的印象还是在什么王子变青蛙,公主小妹,斗牛要不要这种无脑偶像剧上面,唉,青春呀。这部算是刷新了我对台剧的印象,当然台湾有很多优秀的电视剧,毕竟文化在那里,但是奈何自己看的台剧比较少。
我不知道这部剧最后走向何方,我也很希望编剧能在这样一个拔高的立意上能实现逻辑上和伦理上的圆满,但如果最后还是落在诸如与大恶相比,更可怕的是促成大恶的人心。或者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推手,原谅大恶就是原谅自己。这一类的,那编剧自己岂不是陷入了辨别善恶的标准的虚无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