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的,因为音乐语言是相通的,就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驴形象在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驴人,木管组在交响乐中大多表现自然景象,比如森林。当然作曲家们有个人风格,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用共同织体,构造,脉络或者和声。在往后说,音乐是传承的,就如同唐朝崔护写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来宋人晏殊借鉴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这也是艺术作品可以不分国界民族都可以欣赏的原因,基于人类的共性,至于这种情感抒发算不算祖先脑,嗯,心理就不误导大家了,不过还是要多听作品,多听不同版本,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音乐专业还要看总谱分析曲式,总之这门语言也很不容易呢。
会的,艺术发展的生命源泉是创新,是个性化。如果你不去听别人的作品,不知何为旧,请问何知新?其次艺术虽然说是创新,但是不代表它要完全脱离前人的风格去彻底改造。所以必须要熟悉某种风格,或者几种风格,然后在充分了解它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实质性的改变,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化。所以音乐就是在如此的过程中慢慢地发展,在音乐史上很少要那种能够具有极大革新性、极大变化的音乐作品出现,我能想到的只有Beethoven的《大赋格(Grosse Fuge)》,将他的音乐语言向后推迟了几十年甚至一百年。
作为一个成熟的音乐人,必须明白,自己与音乐史上那些引领着音乐前进方向的伟人存在着差距。所以,如牛顿所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用的东西都是别人的东西,发明者比我们更了解他所创造的东西。新手编曲总会有一个状况,就是觉得要有自己特色,有自己的灵魂,所以不屑于借鉴前人经验,经常自以为创造了新东西,实际上早就被别人玩透了。所以,多听歌,并不是抄袭,而是去思考: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和弦?鼓为什么是这样敲?为什么要这样编?了解他人的灵魂与情感,是为了更好的建立自己的灵魂与情感。
音乐是人类的天赋技能,从远古时代一直到现代,音乐理论和表现手法不断在发展与更新,从小调五声音阶,古典调式,到十二平均率,各种风格的音阶与编曲手法。可以说,这些东西是由无数音乐人用汗水与智慧创造出来的。我们今天听到的音乐,充斥着这些东西,甚至可以说,音乐人就是踩着前辈们的尸体不断向上,使音乐变的越来越丰富和美好,职业音乐人使用着,学习着,甚至每天呼吸着的都是前人的东西。而作为一个成熟的音乐人,必须明白,自己与音乐史上那些引领着音乐前进方向的伟人存在着差距。
我开始学作曲的时候老师要我一天写50条旋律,那种没东西的抓狂感简直让人崩溃。后来听多了别人的,了解什么样的音乐会有什么走向,在初步尝试的时候会有参考。而风格是在模仿学习中慢慢总结出的一般规律,听了很多种后你可能会有喜欢的调式、节奏、和声、结构。这些加上自己的理解组合,就成了你自己的音乐嘛。就像学习语言,你一味的哇哇乱叫没人听懂你再说什么,只有先学习大家一般的讲话方式,才能在此基础上说出你的独到见解吧。
让一个旋律留在脑中没有问题,而且往往大作曲家们都是听音乐无数的,当然文学家们一定也是饱读群书并且记忆惊人的。任何创作都是基于模仿,音乐本来就是排列组合的艺术,包括音乐理论,也是从前人的创作中总结出的一套东西而已。所以在创作中不用怕某一句听起来像某个曲子,但是下一个乐句你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在听感上超越你脑中的作品,而第二个乐句说不定也很像某某曲,这都没有问题,总共也就12音的组合,排列得好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