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里,“怕老婆”是种很吸粉又很安全的人设。在男权社会,大丈夫惧内从来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他们要么因为男弱女强,贪恋妻子的权势财富;要么被糟糠情义拴住,不能背上负心的骂名;也有沉迷美色甘心供着的,勉强能算是爱情;还有纯粹被妻子彪悍搞怕了的,那就跟宠妻没有任何关系了。他们善于给自己的惧内找到充分的理由,反正话语权不在老婆手里,什么善妒、貌丑、凶悍之类的标签,都可以安排上,以至于后人很容易就能分析出来,每一个惧内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不可理喻的女人。
2006年小品《耙耳朵》当然,这并不能代表所有人,必然也有真心疼爱妻子的丈夫、实在恩爱如蜜的家庭。只是,这个比例,远不如“怕老婆文化”所展示的那样庞大。而且,这样的丈夫被评价为“疼老婆”,不是“怕老婆”。其实影视形象也早就给了我们答案:怕老婆的男人,都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黑土也好,郭子也好,郝建也好,都是在单位里不上不下、在社会上没钱没势的小人物。说得更狠点,他们扮演的都是小丑般的角色,怕老婆,也不过是小丑附带的包袱,逗您一乐罢了。
怕老婆仿佛成为喜剧的标配。拿传说中的宠妻圣地川渝来说,现实生活中,耙耳朵的情况大概率出现在年轻夫妻身上。一位重庆的朋友这样跟我形容:“我身边的大都是爸爸说了算,妈妈就是干吼而已,没有实权,也管不了钱。网上传的那些情况,其实没那么普遍。”相比起女性心中怕老婆的乌托邦,现实里的夫妻关系,更像是出门即演戏,至于演的是耙耳朵还是大男人,就看饭桌那头的观众想看什么。
有人认为怕老婆是咱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不乏惧内的政要、豪杰,甚至有人单纯因为怕老婆就名垂青史。在这方面,隋朝杨家尤为出色。开国皇帝隋文帝,大概是怕老婆名人大军里地位最高的一个。他的独孤皇后天性奇妒,连上下朝都要亲自接送,致使六宫虚设。后来隋文帝好不容易逮住机会宠幸了一个宫女,结果,独孤皇后第二天就把人处理了......
关于怕老婆,民间俗语有很多。“男人管婆娘天天喝米汤,婆娘管汉子金银满罐子”、“在外一匹狼在家一只羊”、“怕老婆男人有本事”……听着很可爱,但这种理论,跟所谓的怕老婆排行榜一样不怎么靠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更重要的是,“怕老婆”绝不等于“疼老婆”,征服了这些英雄豪杰的老婆们,大多是真的很“可怕”。
怕老婆,目前还只是个笑话。嗅觉灵敏的文艺界当然不会放过怕老婆这么可乐的素材。赵本山、郭达、冯巩、潘长江、郭冬临……这些每年定时带来笑声的著名喜剧演员,无一例外都塑造过妻管严的形象。晚会舞台上最长寿的除了《难忘今宵》,恐怕就是“怕老婆”这个演不腻的老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