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x-ATypl分类法 是 Maximilien Vox 于1954年提出的。是比较早、基础、业内有过影响力的分类法,曾经是ATypI指定的英国标准。现在的 encyclopaedia of typefaces 也是基于这个分类法编写的。Vox-ATypl根据字体(typeface)主要特点来分类的,有不少是根据字体的时代特点来的,如15世纪的、16世纪的、etc.。Vox-ATypl 的分类作为字体基础解释很重要,但是实际运用中有分类过于暧昧不清的问题,就是说,一个字体会含有多个分类的特征。2010年 Atypl 对分类法做了小修改,并认为 vox 分类法是个有严重瑕疵的东西,需要一个新的分类法。Thibaudeau分类法 是法国字体排印师 Francis Thibaudeau 于1921年提出的,这个分类法非常简单,简单到甚至没有什么好介绍的。后来由 Maximilien Vox 扩展成了 Vox-ATypl分类法。ontshop 用自家的分类法,是一个在已有的思路的基础上,基于字体开发的独特的分类法。适合网上搜索字体,网罗了超过15万字体。myfonts 用的也是这个分类法. 中文字体似乎没有比较正式/有影响力的一个字体分类法。一般字体分类法是可以直接参考字体厂商的,不过中国的方正网站上竟然没有按照分类来而是直接平铺了自家字体产品……印象中国内大部分字体资讯网站都是按照历代字体的演变来分的:图文—象形—甲骨—钟鼎—石鼓—古文—秦系—隶书—楷书—魏碑—草书—行书—宋体—仿宋体—黑体—圆黑体……具体可以参考下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26413我觉得这种分类法虽然直观但是因为没有分层级,系统性不够强。
字体也具有流行性,一款非常好看的字体用多了看腻了,就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觉得很难看,但过了两年,用得少了,再突然看到,又会让人觉得很美。比如,行楷体和综艺体,是被骂得最多的,因为到处有人用,见得多了,审美疲劳了,就觉得俗不可耐了,只留下恶名,可是如果很久不看到,又会突然发现是一款好字体。其次,汉字字体文件很大,会让系统变慢,即使采用快捷方式安装,也会另外的分区占用大量硬盘空间,所以我不主张随便一款字体都可以进入电脑里面来,要控制好数量的。中文系统里的字体,常见内码有GB2312-80、BIG5(港台)、GBK、GB18030,当然在全球化时代,还有包含更多汉字字符的内码,把东亚的日韩、东南亚的越南(喃字)、新加坡的汉字也算进来了,例如CJK,但是 GBK 已经满足了一般应用。与许多其它工业产品一样,日本的字体设计也被认为是汉字字体设计的标杆。日本设计出来的字体数量无数,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的创新能力强,但是平心而论,其中绝大多数也只不过是不值一提实际使用率几乎为0的极具个性化的垃圾字体。他们的创意已经搞完了,现在已经转向中国古代书法碑帖和古代雕版印刷里去找设计的灵感,这一招果真是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