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还是会选择不看的,没有郭德纲之前还是陆陆续续的在听相声,但是春晚的相声几乎没看了,当年春晚只为看赵本山,看完就去打麻将了,后来突然郭德纲就火了,不过不是因为他的相声,而是徒弟打记者事件,说心里话,当时才开始真的觉得郭德纲这帮人敢打人绝对不是什么善类,后来才逐步听他的相声,这一听真的是一发不可收,能让我笑得出泪来的只有他们德云社,现在我也根本不想理他们台下的什么曹云金什么何云伟的过节了,作为一个相声人,他用本行带给了我们应有的快乐就足够了,就称职了。
作为年轻人的我来说不会在听春晚的相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相声馆去听相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人成为相声演员的粉丝,大红大紫的岳云鹏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以前听相声的观众群体都是老一辈的人,在那些春晚相声演员的影响下,新一代年轻人几乎都不喜欢听相声了,因为没意思,没啥可听。但是,郭德纲的德云社,还有跟岳云鹏一样的年轻相声演员的法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立相声观众的主力军。
绝对不会看,别跟我说在春晚相声题材受限,小品也一样受限,为啥小品却能风生水起,赵本山的小品年年成为春晚的压轴戏。归根到底,就是那帮春晚相声演员创作能力不足,自己没本事创作好作品,却霸占相声的春晚资源,同时又不积极推荐并培养其他优秀相声演员上春晚。要不是郭德纲,相声艺术估计就被那些春晚相声演员给败坏了。
会听,老有人说火不火的问题,其实是有的人设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郭德纲火以前,世界上已经没什么人听相声了,郭德纲火了才带动了有人去听其他人的相声。这个假设的问题在于郭德纲没火以前,其实好多人都还在听相声,只不过从郭德纲开始听相声的人不知道罢了。
郭德纲没火之前,也没有相声可听,那时没有剧场,只有电视,周末有个曲苑杂谈,大型晚会上有一段或两段,十来分钟。还不如广播里的评书,每天11点半,袁阔成,单天方,刘兰芳,是那是的记忆。春晚更别提没有郭德纲了,绝对不会听。
一直以来讽刺上过春晚的同行,但有机会后,郭还是上了春晚。但不出彩。郭在谈上春晚的体会时,列出了许多限制因素。这些因素确时存在,比如时间要求等。但面临这些因素,马季先生留下了五官争功,一个推销员等精品,足见差距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