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道具不失精良,时代背景较为考究。电影的叙事手法倒叙为主,中间有大量推理的镜头穿插,初看之时颇感没有头绪。女主定位就是缝衣女出身于社会底层家庭,儿时就家门不幸,相应的老探长也是临时顶替王牌探长的接锅侠,接手扑朔迷离的连环杀人案之前更是一个主要处理日常找猫找狗一类的案件的普通探长。乍一看就是两位社会中处于弱势的老人妇女惨遭迫害,奋起反抗,最终完成互相救赎的戏码,然而剧情推进,老探长在刽子手一边叫停刀下留人一边发现真实的杀人魔的时候,剧情陡然翻转,一边是假想中苦情不已的悲惨的女孩惨遭恶毒丈夫压迫的戏码陡然成了真正冷酷无情的杀手,然而名利场中老探长为了不被警局当成替罪羊,最终还是亲手销毁了证据。努力终不过过眼云烟,杀人魔的背后不过是那个时代的环境罢了。
看过该影片后,觉得很惊奇,影片居然有卡尔,不知原著有没有,影片的隐喻也颇微妙,如电影有约翰是剧作家,虽未直接杀人,但似乎在导演或引导杀人,隐喻gc主义理论出现,在后人的实践中,如前苏联、柬埔寨等出现许多大屠杀的悲剧,杀人的类型也有些意思,妓女(列宁就下过枪毙所有妓女的命令)、宗教人士(苏联曾拆毁东正教教堂)、死的有两个女儿一家人(沙皇一家的惨死)等,约翰与女仆(卡尔与女仆),约翰吃软饭(卡尔接受燕妮家的财产),约翰反犹太,女友遭到犹太哄台后的拥抱(卡尔思想上也反犹太,早年改信基督),约翰轻视女人(卡尔:女人最大的优点是柔弱),影片中的种种隐喻,虽不能一一对应,但在观影时,却无时无刻让人浮想联翩。
某天丈夫突然回来发现她没烧完的血衣物,她感觉要暴露,遂毒死丈夫,烧掉丈夫字迹,伪造他自杀的场景,同时把连环杀手罪名栽赃给他。此处可能她准备洗手不干(丈夫已死,脱离苦海,剧本出名希望也破灭,她想重新开始生活?) 岂料女演员指证她有嫌疑(两次关键的失败都因为她,口头上说她不会杀他,又说他们关系不好,这演技也是没谁了),她被关押。
男女主人公将妆容跟情节推到了极致,不算是一部传统的电影,倒像是看了场莎士比亚。有这么一段对白: 我夫人原来是干这个的(肉体),你怎 么看起来一点也不惊讶? 为什么惊讶? 像我这样一个绅士,一个学者,娶了一个堕落的女人。 为什么要感到惊讶?世界上像你这样的人多的很。男人在他们真正追求的东西时假装慷慨,是在庆祝通过拯救生命扮演上帝。
可以说这是一部真正的“电影”,故事不仅交代在台词里,镜头里,甚至还交代在镜头外,可见导演功力之深。 被绞刑处死的女主角其实没有杀任何人,而真正的凶手在影片结尾,又一次在观众面前赤裸裸地上演了一次自己的“艺术”。 毫无疑问,一部杰作。
站在道德高点的警探。探长是个严肃认真的人,不苟言笑,专注工作,不屑于社会低俗的戏剧。高尚的人必有高尚行为。探长嘲讽“男人拯救弱者,把自己当成了上帝”。反观剧中探长也是认为女主蒙冤,自己必须拯救她。救人者反倒被套路了。是否认清了自己过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