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本身的表现力理论上说是可以无限丰富的。管风琴之所以叫管风琴,就是因为它的声音是从键盘后面竖立着的金属管里发出的。每根金属管,只能发出某一种单一音色的某一个固定音高。所以,比如说,一个四个八度的键盘,四种不同的音色,就需要49(个键)x4(种音色)= 196根金属管。但是这种规模的管风琴算是非常小的。一般来说,稍微好点的管风琴,都会至少是两排键盘,左右的stop(控制音色的音栓)加起来至少有十几个二十几个,所以,一共要多少根金属管,楼主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算一下。更不用提三层键盘的管风琴,本身的体积就应该有多大了。然后,加上脚下的踏板的话,又是一组金属管。所以,因为管风琴体积巨大,一般情况下,管风琴都是和音乐厅或教堂建为一体的。
在欧洲,尤其德国,法国,瑞士,荷兰等等国家,应该绝大部分的教堂里都会管风琴。音乐厅里也基本都会有管风琴。在北美,大型的天主教堂以及比较传统的路德宗,卫理公会等新教教派的教堂也有很多不错的管风琴。目前世界上还在使用的最大型的管风琴在美国新泽西州大西洋市的浮桥厅,另外一台非常著名的管风琴是凤凰城梅西百货里的管风琴,每周一到周六都有演奏,现在的常驻管风琴演奏家是Peter Conte。著名的管风琴建造师也有很多,有Cavaille-Coll, Schnittke, Wagnar,Rieger, C.B. Fisk等等。
必须推荐一位非学院派的女性乐评家兼音乐家兼程序员兼作家:马慧元。从小学习钢琴,后来留美做程序员,机缘巧合接触到了管风琴,从此一弹一写不可收拾。近年曾到深圳音乐厅演奏过管风琴,邀请人说请到一位既能写又能弹的音乐人,非常有意义。(这让我想到小提琴之梦这本书的作者,小提琴家阿诺德.斯坦因哈特,和马慧元一样,既是巴赫的实践者又是爱好者)。她的背景和经历让她的文字格外精准和细腻,与其说是乐评人,不如说是音乐人作家。
管风琴是最古老的键盘乐器,产生于巴洛克时期,音色丰富,音量变化大,结构复杂,规模大,我觉得是Karl Richter,巴洛克音乐大师,他和慕尼黑巴赫乐团留下很多录像。管风琴独奏录像比如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亨德尔的多首管风琴协奏曲,我很喜欢他的Op.7 No.1。而且他用的录像场地和管风琴都在德国的大教堂里,观感和听感都是很棒的。另外他还录有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他负责指挥和大键琴。
必须是巴赫的d小调托塔卡与赋格,可以说其是管风琴的代表性经典作品之一,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后由波兰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编为管弦乐曲,并由波兰钢琴家、作曲家陶西格改编为钢琴曲。乐曲采用了d小调,4/4拍。由下行旋律组成的慢板的引子饱满而有力,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
英国巴洛克著名作曲家普塞尔(H.Purcell)是个十分有商业头脑的捣蛋鬼。他在大名鼎鼎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面当管风琴师。管风琴师所在的位置可以更好的俯瞰整个教堂,但是一般人不能上去。于是他想到了一条赚钱的路数:向普通游客收费,然后带他们上管风琴师的座位参观教堂。结果被人发现了,被教育批评一顿然后所有所得款都被没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