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自己对物质到不是没有追求,而是对爱的需求远远大过了对物质的需求。这个跟童年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我从小就生活在父母争吵不断的家庭,加上兄弟姐妹多的原因,父母对我的关心和关注都是远远不够的,我小时候对父母的感觉就是恨,他们常干的事就是以爱的名义控制我,束缚我,所以我从小就比较叛逆,做出来的事会让大人瞠目结舌,他们从不找原因,而且很喜欢把事情上升到人格层面对我进行批评否定。我没有享受过被父母无条件的爱着,被接纳以及被支持,我的内心脆弱和敏感,对爱的渴望很强烈,所以成年后,再选择伴侣时,往往会被内心情感丰富,温暖的人所吸引。有点跑题了呵呵。归隐似乎是为了逃避某种伤害吧,这种伤害也许是小时候在潜意识留下的创伤吧,比如我,有时候比起两个人的相处,更喜欢一个人待着,现在觉得,能随着自己的心愿做想做的事,满足自己,取悦自己,是最值得的事。
这个世界总还是有几个人喜欢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的,古代有,现代也有。并且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和隐居的人来往,这自然也就扩大了隐居者的名声,给人造成一种假象,那就是隐居的人多。并且古代是农业社会,隐居也只不过是是另一种农业生活,我们今天没那么好的生态自然,并且谁还能安于那种没水没电没网的生活呢。以现在来看的话是不现实的。
很现实,我觉得隐居不是说非要在深山老林里刀耕火种,以采集捕猎为生,隐居更多是一种心态,找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断绝与各路冤家之间的联系,开始一段新的生活,这也是一种隐居。古人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才隐于野,如何隐居看得是心态,像宋朝那帮人成天说自己隐居终南山最后只为了求个官做,那不叫隐居,那叫作秀。
在没人认识的偏僻山区包一块田地或者买一块荒地种些庄稼农副产品都行,自己吃用,偶尔拿去集市卖些钱保证自己开销。随便盖一座简陋的小房子,不想盖房子搭个小棚子也行。这就够归隐了。或者在某个偏僻海岛,造一艘小船,吃住都在上面,钓鱼吃野菜为生。没事撑船在海里溜溜弯,多余的野菜鱼也可以偶尔拿去集市卖些钱维持开销。
这么说吧,什么叫归隐,有钱人,不愁吃穿,没有经济压力,在环境优雅地方买个院,好好装修,弄得文艺,天天煮茶看夕阳,这是归隐,经济不好家里一堆压力,归隐什么?心那么大吗?父母不照顾?老婆孩子不管?不上班?别说那些鸡汤,看现实吧。
其实归隐从来就不是非主流,自古以来隐士在中国被看作超越普通民众认知,不受各种强加于人价值观念左右的高人,因为他们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所以隐士精神不仅不应该被看低,从我看来在这个身份焦虑的年代应该被大力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