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能一眼望到头,那我就踏实多了年龄越大,生活圈和看到的世界也就越大。婴孩时期你的世界是家庭,学生时代是班级学校,最后成人步入社会洪流。到了这把年纪,经历了一些出于奋发或不甘的“折腾”,却发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越来越低,并且降落速度快的让人难以适应。从前是“世界”围着自己转,长大些自命不凡想站上“世界”之巅,最后发现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现实是,想“平庸”的过一生就已经需要你不断努力了,而眼看高攀不起的房价和各种小目标,我已经无惧平庸,只忧灾祸。
承认现状的不如意。很多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敢承认自己的现状,甚至不敢回想自己的过去,结果,越是不敢承认,自己的情况越糟糕,与其如此,还不如养成一个定时分析自己的习惯,也就是通过这个习惯,能够实时的掌握自己的情况,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承认自己的现状的不足,然后才能够找到正确的方法,如果连承认自己的现状都不敢,你这个人可能就没救了,这个习惯,一定要逼迫自己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养成。
忙碌了一生的老人,吃了太多苦,基本没尝过生活的甜头,就这样去了另一个天堂。我很欣赏现在的年轻人,就是他们懂得享受当下,说着“能吃是福”类似这样享受当下的表达,我觉得这样挺好,因为生命的确很脆弱,谁也说不定哪天就被牛头马面召见,仅靠那苍白的安慰,不去触碰“死亡”的话题以为就不会“死亡”的想法有点可笑,因为很多事情,与其逃避,不如欣然接受。
人生看似波澜起伏,实则终要归于平寂。当时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意义在哪?寻了很多年,后来在某个瞬间里突然明白,活着这件事本身没有意义,意义在于创造意义。可惜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创造一点什么以证明自己来过,爱过这个世界。就先走着吧。比如现在,睡觉,明天早起去吃那家的豆浆和拌面,然后坐半小时公交穿过大半个街区去上班。
不知道方向的时候就读书,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书中找答案,you are what you read,你的阅读成就了你,反之,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读什么样的书。
有的人害怕吃苦,不愿意奋斗,认为反正人生苦短,不需要对自己高要求,觉得这种平淡的生活就知足了,少了青春颜色中该有的意气奋发,这是我觉得不该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