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得不说,张翠山徒手写字,莫非张五侠学了少林派大力金刚指哦,小时候最喜欢看武侠片,说真的那时候以为武术指导就是骗饭吃,因为感觉以前武打戏差距不大,那时候最有名的好像是程晓东,代表作林青霞东方不败,当年动作为主技术为辅,当时动作不错但是技术不足导致很多动作无法完成或者镜头模糊,所以总吐槽中国落后,谁曾想若干年技术发达后能期待更多以前无法实现的漂亮动作,结果张纪中后的武侠剧动作戏清一色旋转跳跃我慢镜头。搞得我现在对武侠剧都快失去兴趣了,想起当年张纪中翻拍神雕侠侣被各种笑话吹风机拍摄过注重美什么的,谁知晓后面的金庸剧简直全程就是笑话,不过敏敏选得不错。
慢动作17版射雕也有过,但是没这么夸张啊,快慢结合紧致,且演技在线。这版演技不及17射雕,杨逍强化,灭绝和鹰王弱化一个剩瞪眼一个剩弄爪,野王只会吐血。这些都可以忍,毕竟要求没那么高,但是,但是,武当五侠张翠山,江湖人称铁划银钩,判官笔,虎头勾呢?用剑代替武打,好吧,都可以,但是又但是,王盘山大秀梯云纵绝壁临慕呢?竟然变成翠山公在王盘山森林公园化身铁掌银指地板写字?其他槽点就算了,张翠山变加藤翠山有点接受不了!这部电视剧支撑我追下去的就是陈钰琪版本的赵敏了,但是这个女主被编剧安排的是真惨,让我都哭了很多次。
金庸武侠片天然需要慢动作,其实慢镜头没什么不好,金庸的武学描述中经常有后发先至啊,绵绵不绝之类内力的描写,尤其倚天,太极,乾坤大挪移,都是后手反应借力打力的武功,如果都是快打快,提现不出来,也不好看。我只看过吴启华和苏有朋版倚天,以光明顶之战为例,吴启华版匆匆带过,技术限制实在想慢也慢不起来,苏有朋版已经看到技术进步了,崆峒五老力道转移,还有打斗中加心里活动,光明顶之战将张无忌大展神威展现的淋漓尽致。综上,慢动作是技术进步,是展现微观武侠的必要手段,也是金庸武侠剧需要的。
大学期间,选修过武术。大家打起套路,速度不论快慢,全是匀速,总打不出老师表演时,那种节奏、韵味。研究生期间,选修过羽毛球。大家挥起球拍,速度不论快慢,全是匀速,总挥不出老师表演时,那种节奏、韵味。快慢也好,节奏也罢,本质上就是观赏性服务的。为了快,或为了慢,都是错误的。武术表演时候,有快、有慢,有张、有驰、也有瞬间发力,这样不仅能更好看,更能发挥威力。羽毛球也一样。我想电影、电视剧,也是一样。
可能前十年的动作导演和市场喜欢干净利落,近十年的动作导演和市场喜欢慢动作,但本质上都差不多,演员跟着动作导演比划。不引入数字化的分析手段,没有可复制的动作建模,不能用深度计算进行可持续的推演,格斗技击的表演水平始终局限在动作导演的编排水平上。所谓进步退步,都是菜鸡互啄罢了。
其实,十年前的电视剧七剑下天山当时就被吐槽慢镜头过多,拖延时间...显然导演没有吸取前辈教训,继续踩雷。慢镜头在电视剧武打滥用近几年是真的,其实张大胡子的武侠电视剧也有不少无趣的慢镜头,但是这个倚天屠龙记基本全是慢镜头就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