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流行歌曲,和当地的传统民歌我是没看出有啥传承关系。基本上是受到流行歌曲影响发展起来的。内容也比较多样,大概主要是以下这几类:乡愁:方言是和地域紧密联系的,所谓乡音。现在人在他乡的音乐人不在少数,而创作的方言歌曲里也多少会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而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我也认为是一种文化乡愁,代表作就是顶马的《上海童年》和《海风》。如果对方言有亲近感,就会很容易产生共鸣,但是对于演唱方言不熟悉的人来说,就会有距离感了。风物:唱家乡人家乡事的歌,虽然也有黑撒的《陕西美食》那样的唱给外地人听的,但是更多歌的目标听众还是本地人。比如南京这里流传甚广的《喝馄饨》,开场一声“阿要辣油啊?”南京人听见自然是会心一笑,然而外地人听了就不会有啥感觉。我曾经给一个武汉的朋友听过《喝馄饨》,得到的回应是南京话好难听啊……而南方方言不看歌词都很难听懂,比如有答主提到的《长沙策长沙》,我听了下才发现我印象中的长沙话实际上只是湘普而已。五条人的《上县城》,听着特别欢脱,可是词是完全听不懂。这样的歌,也必须得要对地域有爱才能喜欢的起来。否则连在唱的啥是压根完全不明白。方言翻唱:只是把歌词的发音用词给改成方言,发音用词都还有原歌词痕迹。比如《爆刘继芬》、二手玫瑰的《潇洒走一回》,这些歌的话……往往会有一种迷之萌感,很容易和原作产生反差萌。但是这一类歌往往要依托原曲的知名度,偶尔听一听会觉得有趣,但是也就是偶尔听一听而已。方言民谣:民谣歌曲的变种,觉得有一部分方言歌就是用方言背景方言吐字,而背后的审美取向和民谣差不多。
当今中国方言歌曲的现状应该就是属粤语歌最厉害了吧,我认为这跟中国的地域差异、文化、经济、历史是分不开的。
闽南语歌曲吧,闽南南音(唐音),歌仔戏(很多调,像词牌名)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歌仔戏看看听听,你会入迷的
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我总是觉得现在国内的音乐,基本只都是以普通话歌曲和粤语歌为主流。尽管中国有那么多种方言,但好像除了粤语歌外其他方言的歌流行度不是很高(当然也有闽南语等等的歌,不过好像也比较少)。
目前能够在市场上流行的方言歌曲也只有粤语歌,这是由于港澳地区音乐的繁荣所促成的。而放眼其他省份地区方言歌曲却没有能够在主流音乐市场上分一杯羹,甚至几近埋没。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方言歌曲是出于某一地区或是某一民族,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内涵,所以导致其受众面较小。在现在很多人认为方言就是“土话”,是落后、俗、土的代表,导致有些人不能接受如此“低俗”的歌曲。主流音乐市场的浮躁,大量的口水歌横行,无数音乐人都向钱看。做音乐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出名与赚钱的方式。真正的高质量音乐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了。
对于方言歌曲我认为目前大概是这样子的:粤语:节奏轻快活泼的歌曲;闽南语:天生具有略带伤感的、倾诉式的表达;客家语:民谣很好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