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即让人看到了“反腐”的威力,第一个大案就是某部委某处长贪污几个亿,副市长潜逃国外。令人惊叹的大胆设定和表现力度,以及气氛紧张、节奏紧凑的戏剧味,令不少年轻观众大呼过瘾。而更让观众感到震惊的是,本剧的反腐官员尺度上据说将抵“副国级”。戏拍出来了,尺度有史以来最大。这审查过程肯定是惊心动魄吧?没想到导演李路却说,“审核比预想的好!周梅森当年的剧是800条、1000条的审查意见,但当年跟现在的反腐剧概念不一样,坐标也不一样。现在是全党反腐、全国反腐,前无古人的反腐,比全世界各国反腐都来得猛烈。党和国家的决心在那里。现在要正面回应,天天的新闻,中纪委网站都是打虎拍蝇的,比电视剧都精彩的桥段。
从一个老百姓的角度来看,这部反腐电视剧剧情让人很震撼,让人看的很过瘾。《人民的名义》一开始的两集就把我震住了,一个贪了两亿多的小官巨贪的丑恶嘴脸,尺度大的让人唏嘘。尽管本剧打着‘十年后反腐剧重返荧屏’的旗号,但里面的情节,贪腐事件,涉案的级别之高,还是让人目瞪口呆,大呼过瘾,真想对导演说:大哥,你真敢拍啊!这部剧的故事,人物,处处敏感,深层次的描绘了国家反腐的现状,之所以创下了如此惊人的收视记录,可谓前无古人。老百姓看的就是这种高度反映现实,还原真相,与我们切身相关的电视剧,没有风花雪月,没有无病呻吟,没有小鲜肉,满满的良心剧,满满的正能量,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电视剧。
对于一部现实主义电视剧来说,无论是尺度还是创作的维度,其实都不是成功的绝对条件。以《人民的名义》来说,我们关注的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曾经的恶和险,以及是如何度过的,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传奇和不为人知的细节……我们关心的是我们明知险恶但又常常只能无助的环境,即便已是事后诸葛亮,但也仍可作为反思前事、展望未来之用。另外,如果单从演技上来说,我也不觉得张丰毅、吴刚这些所谓的老戏骨有多出色,包括一出场就给人以惊艳之感的侯勇,他们只是相当程度地维系了一名演员的底限。
这部剧让我们记住一个在新时代敢于创新改革发展的达康书记,一个慧眼识伯乐的省委李书记。这些都是中国改革发展的代表人物,现实中也正式这些实干家,为人民做主,为中国崛起的领导干部们,在实干,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但无可置疑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贪污腐败日益突出,比如开场中侯勇饰演的赵德汉,很快成为了剧集中的第一个爆款角色。他吃着简单的炸酱面、住在破旧的居民楼里,每月给家里老母寄几百块钱。导演又还选择了从不出演负面角色的侯勇出演,险些让所有观众误以为冤枉了好干部。
现在看到四十多集,很多人跟我透漏说最后和高互怼很霸气,不算完全中庸。我个人想说,太多人理解错了“中庸”二字的重要含义。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学学古人的中庸智慧,不要想当然理解为中立和无立场哦。中庸不是说你不能跟人怼,不能发脾气,从表现看,它更强调当怒则怒,但是即使是发怒,也不会让内心狂乱,不会失其本心。所以如果最后互怼的情况是情绪失控语无伦次,那么季检察长就失去原旨,如果是有理有据为所当为,依然是中庸之道的最佳践行者。
这样一部现象级正剧虽然虏获了一批包括年轻观众的芳心,但也无法彻底取代偶像剧的风靡,毕竟小鲜肉才是流量和“文艺价值观”,这个既是趋势也是暂时没法消失的东西。但一部反腐剧代表的正剧成为收视热点,这当然是好事,从多元创作来说也丰富了大家的选择,也让老艺术家有一个可以展现的舞台,尤其是在小鲜肉纷纷沦陷在“倒模替身”的传闻中时,一些拥有艺术底限和基本功的老艺术家自然可以为行业吹送一点新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