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上海,已经是焕然一新,蓬勃发展的国际化都市,依然还有不少老克勒的存在.然而作为旧上海殖民文化的最后一代。老克勒们犹如最后的贵族,逐渐淡出在现代化上海的舞台,而这些没落贵族的后裔们,也绝大多数都已经趋向平民化了,旧上海的老克勒们将被如今兴起的白领,小资们所取代。
这些白领,小资有着丰富的物质享受,有着不菲的收入。白天在办公室里工作,晚上他们沉醉在酒吧迷离的灯光下,听着怀旧的歌曲,喝着小杯的洋酒,叹息怀念以往的时光。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靠近当时的老克勒,但也仅仅是围绕在老克勒的周围。而远没有掌握住老克勒的那份神韵和信念。他们,仅仅是 一种小资情调.
回想旧上海,人们往往会想到,千奇百怪的大世界,灯红酒绿的百乐门,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以及热闹欢腾的跑马场,可曾记得否,上海滩的老克勒们?
还记得旧上海时,生活着一群人,人们称他们为老克勒,小时候的我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终于了解到老克勒的含义,也被老克勒们的生活所吸引。
老克勒的生活是悠闲的,雅致的。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贵族的气息。在上海滩。他们有着宽敞的洋房和漂亮的花园,可以随意的驾驶着小汽车在上海穿梭,他们疯狂的热爱西方的爵士乐,狂热的收集爵士乐的老唱片。他们走路笔直、穿花格子的衬衫、衣服一定要送到洗染店去洗、裤子上的两条熨线是一定要有的、皮鞋一丝不苟擦得非常亮。他们再穷,也会保持一种绅士的风度和生活状态,在想象的空间里,消费西方文化。
老克勒们有着自己的朋友圈子,彼此有着共同的品位,信仰,爱好。平常老克勒们聚在一起,就在洋房里举办舞会。人们喝着浓郁香醇的咖啡,海阔天空的闲聊。或听着悠扬的爵士乐,翩翩起舞。在屋内轻柔舞动的人们,那一刻,旧上海的浮华逼真呈现。
“老克勒”中的“克勒”是外来语,是“Clerk”职员的意思音译过来解释的,也有Class作等级、阶级解释的。所以就有了老克勒一词的由来。旧上海的老克勒,他们是最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的一群人,也最先吸收结合的西方文化的,那时的他们土洋结合,形成了一定时期的海派文化。
“老克勒”原意是指大颗的宝石,后经岁月流变,才渐渐成为对某一类人的专称。
英文中的“Carat”一词就是我们说的钻石的重量单位,一个克拉等于200毫克。在老上海,3克拉以上的钻石是非常罕见和昂贵的。所以每当珠宝店里能见到这样“好货色”,店里的老师傅就会一翘大拇指,说:‘这个老克勒’。后来,这个词就专门用来比喻那些从外国归来、见过世面、兼有现代意识和绅士风范的老白领,他们通常在外国人的公司里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赚得多,因此衣着讲究,在休闲生活和文化上面也有更多的追求。
大概其是指遇事老练,有生活经验,有绅士风度的年长者。比方说:我想告和亻那介绍两位上海滩浪个老克拉,上海三四十年代个事体,可以问问伊拉。克拉源自于英语的carat,是这个宝石的重量单位,旧社会呢,这个珠宝店里,司务们遇到三克拉以上成色的钻石宝戒,常常会把大拇指一翘,来一句:“老克拉!”到后来呢,就指那些个从国外回来见过洋世面,有现代意识,有绅士风范的“老白领”,这是一层意思;还一层意思呢,你得从这些人物的文化追求和生活方式上看,又从英语“colour”和“classics”引伸出其特殊的含义加进去,这个阶层收入高,消费也比较前卫,讲究服饰和休闲的摩登,领潮流之先,这个我在北京话里还真找不出这一类的词汇形容这一类的人,反正题主自己琢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