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兜和他的表弟麦唛早在1988年就问世。最先问世的《麦唛》系列,主角是一只可爱的小猪麦唛。香港俗语里称傻傻笨笨的人为“猪唛”。然而麦唛并不傻笨,他精明能干,中英双语流利,生活富足潇洒。最初的故事以麦唛的日常生活为主。之后慢慢转入它所上的春田花花幼稚园,麦唛逐渐淡出,麦兜转而成为故事的主角。麦兜的右眼上有一块红色胎记。他出生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里,自小和单亲妈妈麦太相依为命。麦太望子成才,倾尽一切希望孩子能多学一点东西。无奈麦兜笨笨的,傻傻的,似乎有把一切搞砸的能力。作者谢立文曾在访谈里说,“麦唛在香港或者广州或者英国都没什么区别,但麦兜只能在香港的背景下出现。他的单亲家庭,他的母子关系,还有自己天生资质低等,和麦唛有很大区别”。
麦兜系列日益成为代表着港人的“草根童话”。关于它的漫画接连推出,并被引进内地。麦兜图案的文具衍生品也一度热销。在媒体票选的“在香港居住的十大理由”中,麦兜应声上榜。对小朋友而言,粉色的麦兜和它幼稚园的好伙伴们稚气可爱,常问出些傻傻的的屎尿屁问题。但在大人来看,无厘头的麦兜系列却暗含着无数成人世界的辛酸。2006年的《春田花花同学会》将麦兜动画和真人表演结合起来。影片中应届毕业生面临残酷的就业局面,烧味店的盛饭工甚至都是哈佛毕业。现实的孤单、寂寞、焦灼困境在这部电影里都被无限次放大重现。在迄今上映的五部麦兜系列中,这部充满了恶搞的电影评分最低,却因为“超女”周笔畅和张靓颖的加入得以在内地上映。
北上的妥协发生在电影里,也在实际生活中。2003年,内地和香港间开始实行CEPA政策。两地贸易往来愈发频繁,越来越多的香港人选择在大陆定居。根据2008年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调查,约有50万港人长期居于内地。2009年一年间,就有4万港人移居内地,首次超过内地定居香港人数。2012推出的《麦兜当当伴我心》讲述的重心不在麦太、而在憨憨的校长身上。春田花花幼儿园的校长注重音乐教育。他的学生似乎都没有成为“社会栋梁”,却一直让音乐陪伴身边。这部电影的内地色彩依然强烈:麦兜遭遇了带着东北口音的小伙伴,在她家的豪宅中找不到厕所迷了路。影片尚未过半,这个女孩即告家道中落,落入和麦兜相似的阶层处境。
虽然并非刻意,但从麦唛到麦兜,香港社会的境遇变化不知不觉依附于这两只粉色的小猪身上。麦唛问世之时,正是香港经济最好的时刻。那时候香港顶着“亚洲四小龙”的光圈,港人也多半自豪于自身的发达和高效。但到1997年前后麦兜变身主角,经济下滑的焦虑、社会矛盾的逼迫,通通都在麦兜母子身上凸显。1997年,13集动画片《麦兜与麦唛》问世,两只小猪第一次走出纸面走进电视。第一集里麦兜想在感恩节吃火鸡。节俭的麦太狠下心买了一只最小的火鸡,结果这只火鸡足足吃了一年。
故事似乎脱离了大时代的背景,“香港仔”麦兜在人生道路上,又一次变得面目不清。他没有像前几集里一样,长大成为一个普通人,面对着没有梦的现实世界,而是变成了名侦探。成为名侦探的麦兜带着猎人帽,像福尔摩斯,也像柯南。陡然发达的结局,虽让一路看着麦兜走来的观众倍感欣慰,但心中却有不适。这个干任何事情都很一般、甚至有点呆、有点憨的小猪,原本是万千普通港人的人生投影。但在故事的最后他还是翻身成了成功学典范——仿佛不这样无法证明人生意义。
本土有名气的文化产品肯定会受到当地人的喜爱追捧阿。麦兜生活的背景在香港,语言,饮食,建筑,生活方式…都是香港的,这些都属于香港文化,是在香港独特的存在,麦兜说粤语萌萌的,很无厘头又很真。香港经济繁荣,人们物质上得到极大满足,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更加追寻灵魂的安宁精神的平静,麦兜看上去笨笨的,但是让人感觉很温暖,超喜欢校长和陈老师,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一直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