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已经看过许多遍的老电影了,诸多的喜剧段落以及经典的“弹棉花”演唱都让片子在记忆里写下了快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抗日电影创造了无所不能的抗日人员以及各种白痴的鬼子形象 ,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在思想上也是逐渐思考了在艺术上如何表达、如何处理这一段特殊的时期、特殊的事件。对于是是非非不予评价,前段时间看到这部电影时突然想到了一个之前从未关注过的点,就是电影里作为主要反派角色出现的那位热爱音乐成痴的日本军官。多年以后,在看这部电影忽然有些感触,一个热爱音乐的中学教师,因为国家爆发的战争成为了一位军人,一方面执行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另一方面却又时刻不忘自己的喜好,在这注定是悲剧的时代里找不到理想,因为迷恋音乐忽略现实,最终成为了战争中的失败者,沦为笑柄,不禁有些小伤感。
中国版虎口脱险,我好像看过好几次了,可因为记性不好,每次看都像没看过一样哈哈大笑,《虎口脱险》和《野鹅敢死队》也是这样,服了自己的记性,这一次是在南宁回深圳的夜车上看的,说起来,这张票还是我在调度室当众表演了一把潸然泪下之后换来的,恩,我真是个成功的本色演员,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片子很老,估计小时候没少看,直到看到那段弹棉花才引我想起一些童年记忆。
昨天坐大巴回老家,在大巴上又重温了一次《巧奔妙逃》,尽管已经看过好几次,在那些经典桥段出现时,还是忍不住开怀大笑。《巧奔妙逃》虽然拍摄于十几年前,但即使是今天的观众看了,仍然会从头笑到尾,这足以说明这部电影比时下那些粗制滥造的所谓喜剧片高明得多。片中几位主演都是有一定喜剧表演天分的,而且大部分笑料并不做作,有些桥段甚至有些当下流行的“冷笑话”风范,例如地下工作者的接头暗号竟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稍有文化的人都耳熟能详的诗句。
在这部电影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三个喝茶人,因为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他们很傻,也有的地方体现出了他们的机智勇敢,并且,这也让我知道当时人很穷,没有钱上学,许多知识都不懂,因而做出了傻事。这部电影虽然没有打仗的镜头,也没有头破血流的场面,但是,从他们的语言神情,我知道了当时非常的危险。看着这部电影,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可怕的年代。
一部电影最体现主题的镜头有很大可能是在结尾,本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这样的:佐佐木办砸了任务,没搞到战略进攻图却拿了唱本交差(因为包袱一样所以拿错了),司令员勃然大怒要把佐佐木送到军事法庭审判,佐佐木万念俱灰、垂头散气的离开指挥部之际,还不忘偷偷摸走了唱本。佐佐木的身影逐渐模糊,职员表出现,剧终。
这部片子是我小时候看的,情节我都不记得了,但我记得有一首歌,就是这首弹棉花。这首歌在现代社会众多的迷茫中有着一种简单的愉悦,劳动一直都是幸福的来源,看着自己弹好的棉花、写好的企划、包好的饺子、培植盛开的花…都是现实中最简单的幸福的来源,社会太浮躁了,人们或许已经忘记吃饱穿暖也是一种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