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方文山的诗集《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觉得那其实是诗歌版的歌词。能将齐整的韵脚和精致的文字相结合,着实不简单。作为广东人,对书中有一句诗印象特深:“傍晚时分/福建话在点广东粥/大排档在烹调庙街”(《半岛铁盒》),字里行间,烟火味儿,温暖氤氲。反过来,方文山许多歌词,比如《上海一九四三》等,其实就是歌词版的诗歌,可剥离音乐,当作诗歌阅读。诚然,方文山有些歌词,或堆砌辞藻,或拗口牵强,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的才华。他好像不管别人是否读懂,不管句子是否顺溜,不管表达是否简洁,仍坚持个人语言风格创作,我行我素。
方文山属于越努力越幸运之人,他是经过多年下苦功夫,头悬梁锥刺股而奋斗出来的。开始写词的时候,方文山从大量精典歌曲中去分析琢磨,细细品味那些用词、韵脚和脉络,再写出自己的东西,然后从中精选出百多首词,装订成册去自荐,但没人理他。他锲而不舍,去翻看那些新旧唱片,寻找出那些只要是还没消失的唱片公司和歌手,又把作品寄给他们,不过还是没人理他。这下他有点垂头丧气了,准备回桃园到电视台做水电工算了。还是那句老话,天道酬勤。一个半月后,出机转机了,贵人吴宗宪打来电话约他面谈。由此娱乐圈才有了方文山一席之地。
其实,会作诗的人不少,他们也熟练运用修辞格、意象、意境、诗味、含蓄、寓情于景等现代诗歌的标签,但尚无多少诗人成为音乐人,他们也没有遇上周杰伦的运气。方文山生逢其时,在文化缺失的时代,在喧嚣却寂寞的乐坛,显得突兀挺拔。才华创造了名利,诗意换来了荣耀。去年周杰伦发布了新歌《不爱我就拉倒》,但歌迷却纷纷吐槽周杰伦粗糙的作词水平,喊话方文山回来上班。周和方的成就是互相成全的,但他们都不是彼此的全部,正如中国风也不是方的全部。
我认为,放眼整个中国乐坛,方文山的作词水平是相当高的,独树一帜。虽然有些歌词,或堆砌辞藻,或拗口牵强,但总体瑕不掩瑜,你不得不承认他的才华。头回知道方文山,是听了周杰伦的《东风破》。因听不清周唱啥,特意读了歌词。“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等文字,飞扬着缤纷、灵性、跳脱的想象力,令我倍觉惊艳。
看过方文山歌词的人都觉得他古典文学的功底很扎实,对用辞的韵律很讲究,运用大量诗化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画的意境,并透过这种意境,营造出音乐的美感,再加以杰伦曲调的锦上添花,从而创作出好多歌曲的精典。这里方文山高妙的招数在于他的词并不是深奥难懂的诗化语言,而是用通俗易懂的形象化诗句浅显的勾勒出来,从而使你唱出的词朗朗上口,而且韵味十足,好比独饮一杯香醇的酒。
非常好,而且比许多人想象中还要好。他是目前主流歌词创作者中为数不多懂音乐人的。相比大部分受人追捧的“文人”,他更像是一个踏踏实实的“词人”。衡量作词水平的角度有很多。首先是文字功底本身,各种比喻,借代,正侧面描写的活用;这一点上林夕黄伟文他们确实要做得更好。在情绪表现上,特定的细腻情绪(比如失恋)也是林夕老师要更强一点,不是方老师擅长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