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不是用嘴巴发声,而是通过振动身子,或者依靠身子撞击自己的巢穴来发出声音,还有的则靠摩擦或者刮擦硬皮来发声的。
夜晚,虫儿像在低声歌唱般的鸣叫声,总会给人们带来不少乐趣。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总以为昆虫和鸟类、兽类一样,是用嘴巴发声的,但事实上,昆虫的声音都不是通过嘴发出来的,那么问题来了,昆虫到底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呢?
我们熟悉的草蜻蜓是通过振动身子发声的。它们通过振动身子能够发出频率在80-100赫兹之间的低频的声音。
而有些昆虫,则是依靠用身子撞击自己的巢穴来发出声音的。蛾子在飞行的时候,会撞击前面翅膀上的一块能发声的板,这块板可以以30千赫的频率振动。知了腹部的两侧,各有一个能够发声的膜壳,膜壳内部长有很强的肌肉。肌肉收缩时,膜壳会突然翘起,发出一个音,然后肌肉放松,膜壳恢复原状时,又可以发出另一个音。知了的两个膜壳的肌肉还可以同时动作或者一前一后运动,振动的次数可以高达每秒224次。一般膜壳有肋筋,在肌肉收缩时是一个个的肋筋分别翘起,一次收缩可以发出多个脉冲。知了的腹部有一个较大的气室,能够起到共鸣的作用。
一些昆虫则是靠摩擦或者刮擦硬皮来发声的,这种方式是昆虫发声的最常见的方法。发声中用到两个部件,一个类似于乐器中拨弦用的拨子,一个则是在硬壳上的锯齿形粗糙面。两者相互摩擦,使硬壳振动发出声音。大家小时候喜欢捉来让之斗架的蟋蟀就是这样发声的。它的翅膀上带有锯齿形的粗糙面,拨子长在腹部翅膀边缘上,两者相互摩擦时,翅膀振动发出声音。
昆虫发声的频率范围很宽,可以从10赫兹到高达3000赫兹。昆虫的鸣叫声有很多种功能,最主要的就是寻找配偶。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关于昆虫如何发声,我们将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昆虫发声方式有5种
1,磨擦发声磨擦发声的方式非常普遍,但具体的发音器构造却是多种多样的。蟋蟀的发音器由音锉(cuò)和磨擦片组成。振翅时,左翅叠在右翅上,音锉和磨擦片相互磨擦而发出声音。蝗虫的发音器分别称为音锉和刮器,两者磨擦时,还引起前翅的振动发出嚓嚓的声音。
2, 由口发声
如天蛾靠内唇发声,当咽及肌肉收缩形成气流在口内出入时,遇内唇受阻造成放置的气流,发出犹如人“吹哨”的声音。
3,振翅发声
昆虫飞翔时翅的拍打,胸部骨片的振动以及左右翅互相拍击而造成的声音。不同种类的昆虫飞行时的翅振频率不一,有的昆虫每秒高达到2000次,而蝶类一般为7.5~13次,我们人耳听到的声音振频范围为每秒16~20000次,所以我们可听到蚊子的翅振声,而听不到蝶类翩翩起舞时发出的声音。在大多数情况下,昆虫展翅振动声没有特殊的意义,但雌蚊的翅振声可引起雄蚊的交配反应。
4,膜振发声
发音器构造分为大小两室。大室内有褶(zhě)膜与镜膜,小室位于体的内侧,内有鼓膜,当昆虫体内壁肌肉收缩,便振动鼓膜发声,加之镜膜的协助和共鸣室的反响,声音就分外响亮了。如蝉。
5,碰击发声
如灰蝶中有些种类的蛹,以它的前端敲打树叶、小枝条发声。叩头虫,我们把它按在桌上,它的头和前胸就会连续地在桌上叩头作响。
发声现象在昆虫中普遍存在,据报道,昆虫纲的34个目中有16个目的昆虫能发声,而且有的不仅仅成虫能发声,幼虫甚至蛹也能够发声。
声通讯区别于无生物意义的发声,通常有以下特征:①有目的的主动发声,信号强度一般高于同虫种无生物意义的发声;②声信号具有一定的声学特征,并具有种的专一性;③传递一定的信息,如召唤、求偶、兴奋、抑制、警戒等;④同种个体接收到信号后产生相应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根据物理学的概念,由空气介质传播的频率在20~20000Hz声频范围内的信号称为鸣声信号。利用鸣声进行通讯的多是中型或大型昆虫,其鸣声响亮,可以被人耳直接听到,如蟋蟀、蝼蛄、蝉等的发声;高于20000Hz的声频称为超声信号,超出了人耳可能听到的声频范围,如棉铃虫和粘虫成虫的发声。20Hz并非昆虫能否感知的界限,一些昆虫的鸣声实际跨越声频和超声频,例如大扁头蟋(Loxoblemmus doenitzi)鸣声频率分布为1~100KHz,主振频是20Hz,人们听到的仅是它们鸣声的声频部分,而超声部分在声通讯中同样起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