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并不是一部文艺片。顶破天算是“有文艺气息的商业片”,即使勉强归入文艺片,也是非常不纯粹的那一类。以严歌苓原著为对照,成片无论是其故事线的调整、人物设定的取舍、深层立意的变化、还是演员及摄影风格的选取上,都是尽量兼顾了大众的审美和接受程度,有一些导演的私人表达,但基本选择的是不给大家添大堵、造理解困难那种(例如刘峰,都说他惨,其实有知心人相伴终老,作为人生已是幸事,原著中与发廊女有性无爱,癌症身亡拍出来得多让人糟心,要是1942时期的钢炮冯,没准真就这么跟观众怼了。但在芳华里,无论他是不是为了守护自己青春记忆的美好那点私心,大多情节他都处理得很柔很轻,连相对反面的林丁丁的婚姻不幸也都淡然处理了)。对比例子恰是《妖猫传》,无论多么按商业片的路子宣传(甚至包括拍摄风格),但骨子里还是文艺片。
《芳华》讲了什么?一个包裹在特殊年代外衣下的一部“校园青春爱情片”。将那些年代符号剥开,再看《芳华》:一个1970's部队的文工团,像不像当代一所大学,甚至一所高中的校园?那个女兵宿舍,像不像当代一个女生宿舍?那里面男男女女的纯爱故事,像不像当代的校园爱情?哦,它比现代校园爱情还浪漫,它还带着能调动起男性荷尔蒙的战争,而不是只充斥着星际争霸,魔兽世界,CS,DOTA,LOL,王者农药,吃鸡的虚拟场景。“我的沙巴克!我的裁决!”-刁亦男《白日焰火》台词。其实这部电影《芳华》中的战争场景,起到的作用就如同那部电影《白日焰火》中的这句台词的作用一样。它就像暗号一样,形成共鸣。最后,要达到一种什么效果呢?“慧芬,还是你好。”-周梅森《人民的名义》台词。对,还是你好。
“尽管不敢直视,但还是能感觉到,有一种香气弥漫过来,是心理上对青春美少女的本能感觉。”曾经,青年冯小刚最大的私心,是能和刚刚洗完澡的舞蹈队的女孩子们打一个照面。如今提及《芳华》,他常以“芬芳的年华”作为注脚,而“芬芳”的源头或许正是这段经历。 “我讴歌他们的青春,想用这个电影再爱他们一次。” 花费了半年多时间,冯小刚从五百多个女演员里选出六个女孩。以纯打底,各色风情,初登荧幕就让不少人惊艳于她们遗世独立的脸。而冯小刚的青春,在她们身上活了过来。
《芳华》票房过十亿,首先对于今年电影市场文艺片取得的喜人表现进行了总结,也为今后文艺片在制作和发行上树立了信心;其次,《芳华》很好地调动了“大龄观众”进影院观看电影的积极性,为影片最终在市场取得的成绩做出了不小贡献,这为之后国产片在选择故事和目标群体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文艺片和商业片本是电影市场中独立存在的两种类型,但在文艺片取得过亿、过十亿的票房时,对商业片的制作和发展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芳华》票房过十亿,首先对于今年电影市场文艺片取得的喜人表现进行了总结,也为今后文艺片在制作和发行上树立了信心;其次,《芳华》很好地调动了“大龄观众”进影院观看电影的积极性,为影片最终在市场取得的成绩做出了不小贡献,这为之后国产片在选择故事和目标群体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文艺片和商业片本是电影市场中独立存在的两种类型,但在文艺片取得过亿、过十亿的票房时,对商业片的制作和发展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电影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少年、少女们,经历着充满变数的人生。集体生活的冷暖、故人的久别重逢、残酷的战争,和时代变迁下,每个人都显得弱小而无力。这部话题之作《芳华》宣传铺垫了快小半年,从国庆档到年底上映,其海报争议、撤档、重新定档,还有冯小刚自带话题属性,都使得这部电影拥有引人热议的体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