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在关注情节发展的同时,往往将战争仅仅置于一个大环境的位置,不管这部战争片是否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忽略一些战争元素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可能对于正确、清晰的理解这场战争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片值得欣赏的一点,就是它替像我这样对战争元素无甚兴致的女人们理清了整个脉络,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了那种时间的紧迫性和战争的残酷性。这一切也使得最后的营救行动的展开更有理有据,虽然真正对抗的时间并不长,占据电影的比例不够大,成为许多人眼中的诟病,但不得不承认,没有完美的战略部署就不会有之后惊心动魄却精彩绝伦的行动。由于人数对比悬殊,大营救必须靠智取而非勇闯,而此片再现了大营救的整个过程,印证了准确情报、灵活应变、周密计划、默契配合的重要性,细腻、真实、经典。这算是一部美国式的主旋律吧,美国人引以为傲的不仅是以少胜多的荣誉,更是“不抛弃,不放弃”精神的传达,但并没有落入英雄主义的俗套,而是在貌似平淡的过程中点滴渗入牢固的友情、深沉的爱情和坚定的信念。说到爱情,必须要提一下唯一的女主角玛格丽特,相对比某些大片的花瓶,这个角色的塑造要丰满许多。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不是天生的战士,却为了救出情人加入地下组织,过了整整三年提心吊胆的生活,她恐惧却假装坚强,因为还有爱情支撑,但最后见到的仍是少校的尸体和一纸遗言,怎能不令人惆怅唏嘘。然而,感动归感动,这个角色的情节安排欠妥。最令我费解的是,日本鬼子明明知道她是地下组织的头目,却没有对其施以重刑,而是放饵出去,给人的感觉实在有点怜香惜玉的意思。而这只饵竟也毫无戒备之心,跑到教堂找神父,好,就算她没经验吧,最可笑的是日本人的放饵行动最多也就抓住两个神职人员而已,却让这只大饵如此轻易地溜掉了,这也忒傻了吧。事实上,从玛格丽特在神父面前的那段话可以推断出,日本人如果对其再进行精神和肉体的考验,不用多久她定会崩溃,所谓的放饵完全没有必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在三星和四星之间挣扎的原因。
剧情不用介绍了,mtime比我介绍的详细。影评亮点之一在于在开始和结尾播放了当时的记录短片和照片,将当时的背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介绍给大家,让观众更好的理解事件的整个发生背景和经过。看完记录片,我感觉演员都太胖了,记录片里是被饿的瘦骨嶙峋的美军战士(那种场景等同于我们看到的非洲难民的照片,胸前只剩凸起的肋骨)。65英里的巴丹死亡之行就让1万5千名战俘客死途中,当然不可能是自然死亡,凡是途中速度跟不上的一律被处决。记录片中一堆堆叠起的尸体,比任何电影都让人震撼。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体味的电影,至少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历史的真相。日军对亚太地区国家的侵略电影,不是拍的太多了,而是这类电影太少了,尤其是拍摄质量较高的电影太少了,也宣传的太少了,以至于不断有人遗忘,以至于我昨天看到“不明白为什么一遍遍拍南京这种电影”的论述,以至于某些艺人说出抗战“才8年啊”这种愚蠢的话语。
卡巴纳图大营救是历史真实事件,这是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次营救,在跟日军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与菲律宾游击队合作(他们更熟悉当地的地形和战俘的情况),将510名关押了3年,正要全部被日本警察处决的美军战俘全部成功救出,美军仅牺牲一名士兵和一名军医。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军作战的计划周密和严谨,一切有条不紊,这种风格在现代战争(如对伊战争)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偷袭》这个碟早被我买来,却一直在睡大觉,没想到在电视台上看了。这是一部聚焦于1945年1月28日发生在菲律宾国土之上的卡巴纳图战俘营大营救的故事,这是一次以极小的伤亡代价胜利完成了美国军事史上最为成功的营救行动。以仅牺牲一名士兵和一名军医的代价,将战俘营中513美军士兵全部救出。而战况的发生,还在是计划尚未周全、地形尚未不熟悉、且战俘营内驻扎了数百日军守备,而且距离战俘营不足两英里处还盘踞着数千日军部队的情况下搭救的,这次搭救行动,完全可以被写出战史。
这一次的胜果,跟前阵子美军从阿富汗出发,突入巴基斯坦境内,一举歼灭恐怖大亨本·拉登一役可以媲美。在鼓舞本国将士及国内情绪,同时在打击敌军气焰上,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电影采取了两条主线并行的叙事结构:第一条,是集中营中美军少校吉布森虽然疟疾缠身,却依然鼓舞其他人不要放弃希望,一起企盼自由那一天的来临;而战俘营外苦苦等待他音讯的妻子玛格丽特,则以自己护士的身份做掩护,和菲律宾地下组织一起将药品秘密送入集中营,为缺医少药的战俘们雪中送炭。第二条,当然就是美军第六突击营如何制定突袭计划,如何潜伏进入敌后,如何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解决各种突发情况,并最终成功完成解救行动。两条线索三方人物在解救行动顺利完成之后才最终相互融合到了一起,给影片完成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收宫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