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真正爱电影的人都逃不掉希区柯克这一课,迷上这个英国胖老头的电影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最近密集地看了一批希区柯克的电影,消化起来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这部《心声疑影》却是我感觉比较有意思的希氏作品,先拿出来说一说。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译名——《辣手摧花》,但我以为这个看似耸动的名字并没有很好地概括和传递出影片的要义,倒是貌似直译(英文名“Shadow of a Doubt”)的《心声疑影》或《疑影》更能准确地表达影片的意蕴。
真值青春的少女查理和父母、弟妹生活在阳光灿烂的加州小镇,这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幸福而平静,平静到查理觉得百无聊赖、毫无刺激、需要改变。如何改变,她想到了一个有能力改变这种平静生活的人,与她同名的舅舅查理,一个富有魅力的生意人。正当她兴冲冲地去发电报想要邀请舅舅来家里做客时突然收到电报说舅舅要来了,这好似心灵感应一般的“奇迹”使她更相信舅舅是来“拯救”她们一家“即将崩溃生活”的“救星”。舅舅来了,风流倜傥、出手阔绰,对这个同名的外甥女更是疼爱有加,整个小镇似乎都被这个陌生人的魅力所倾倒,只是,这个查理舅舅好像有些见不得人的秘密……随着两个警探的到来,少女查理渐渐“拼贴”出了舅舅查理的可怖面目,原来他是一个被通缉的“风流寡妇杀手”!两个查理之间究竟何去何从?
这部电影并没有列入希区柯克最为著名的作品序列,其创作时间(1943年)也还未到大师20世纪50、60年代的巅峰时期,但它却被众多当时的影评人和希区柯克的研究者所重视,而且希区柯克本人也曾表示“这是他最喜欢的自己的作品”。究竟好在哪里,能力所限无法尽述,这里只谈几点感受。1924年,年轻的英国导演希区柯克曾远赴德国乌发电影制片厂学习,彼时的德国影坛正是虽历时短暂却影响深远的“表现主义”风起云涌之时,年轻的英国导演深受“毒害”,在之后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意或无意的带着浓重的“表现主义”气息——暴力和死亡的主题、倾斜的构图、明暗反差的画面、象征意味的造型,而这种气息恰恰符合导演钟爱一生的悬疑犯罪题材,也帮助导演塑造了迷人的“黑色电影”风格。具体到这部《心声疑影》中,很多镜头都可以直接拿出来作为“表现主义”或“黑色电影”的教科书,尤其是对片中大反派“查理舅舅”的表现。电影一开始查理舅舅出场的阴沉恐怖已经奠定了其悲剧命运的基调,随着剧情推进,导演不断用阴影或剪影的形象来展现查理舅舅内心的阴暗,尤其是几组夸张、倾斜的镜头更是将查理的扭曲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辣手摧花》被希区自己称为是他到好莱坞以来最喜欢的影片,事实上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1950年代早起,那时候他的很多经典作品比如《眩晕》、《西北偏北》和《精神病患者》都还没问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当然是《辣手摧花》最满意了。《辣手摧花》是1943年希区柯克继《蝴蝶梦》《深闺疑云》之后的又一部好莱坞作品,并且其艺术价值就目前来看,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希区柯克悬念片风格,虽然他早在英国拍摄《破坏》一片时就已经形成,但是好莱坞式的类型片风格却是从《辣手摧花》开始的。
《辣手摧花》讲述的情节很有趣,讲述了一名变态杀人狂回到家以后会是什么样呢?于是明着影片展示了一位好男人的形象,好儿子,好舅舅,人们难以想象他就是那个杀人狂,但是影片开始并没有设下这个悬念,所以初看会略显沉闷。但是足够注意的话,就会发现影片在很多地方都暗示到了这个杀人狂。
影片实际上是有明暗两条线索的,明线是查理舅舅回到家里以后的生活图景,观众和片中角色都在经历并且实实在在看到的;暗线是警察追捕嫌犯,并追捕到了查理舅舅逃回的小村镇,这是观众知道的,而片中的角色尤其是除了查理舅舅之外的人是不知道的。有两个人跨越了明线和暗线——查理舅舅和她外甥女小查理,事实上小查理在一开始也是明线那一边,她带领着观众的注意力,观众无意识的就随着她的命运而了解到查理舅舅就是那个变态杀人狂。并且影片在前三分之一的位置就暗示出了这一点,到影片一半的时候,抓捕查理舅舅的警探的介入并喜欢上了小查理,同时也告诉了她查理舅舅极有可能就是那个杀人犯,更深化了观众的这种怀疑(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直译就是“疑影”),或者说此时观众已经百分百确定这就是那个杀人狂。这样也就把小查理放到了明暗线之间的位置。悬念就此铺就!
除了一如既往地端出一份“希区柯克悬疑大餐”,对人性的体察是本片又一精彩之处,导演并没有将查理舅舅塑造成一无是处的恶棍,相反从很多世俗的方面来看,查理舅舅无疑是优秀的,英俊、富有、幽默、干练,符合人们对“成功人士”的判断。大家都爱“成功人士”,少数对此有所质疑的人也被裹挟其中不敢发声,而这种“成功”从何而来却没人关心(查理舅舅的亲姐姐也说不清查理究竟做什么生意),人性的虚伪可见一斑。少女和舅舅同名的设计最有意味,他们有非常相似的一面,同样聪明、敏锐、极富观察力和判断力;两人又有相对的一面,一个善良、纯洁、正直,一个邪恶、凶狠、狡诈,拥有相同名字的两个人仿佛人性的善恶两面,相生相克、不可分离,这也许代表了导演对于人性复杂的基本判断,而正是因为这种复杂人性才成就了人间无数的精彩故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希区柯克好像只会讲述惊悚的犯罪故事,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介入性和批判力度,其实越是成熟的导演越会将自己的态度地隐藏在作品之中。查理舅舅知道身份败露后,将少女查理带到一个下等酒吧对她说“你以为你了解这个世界,你以为你是个了解世界的聪明女孩。其实你什么都不懂!你就是一个生活在平凡小镇上平凡的小女孩,每个平凡的早晨你醒过来,过着平凡的小日子,晚上平凡的睡去,做些平凡而愚蠢的梦,我来了,给你带来噩梦,是不是?”这段恶狠狠的教训虽然蛮横却一针见血,加之酒吧里那个之前少女查理的同学早已沦落麻木的形象,彻底地戳破了少女查理的中产阶级迷梦,也让她认识到现实世界的残酷和黑暗。而影片结尾,为了维护家庭的尊严和活人的面子,坏人虽死身份却没有败露,小镇居民继续歌唱赞美着这个杀人犯,这种剧情设置看似合理实则充满讽刺,我似乎听到了导演在银幕背后的冷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