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我太在乎的关系,太喜欢这些人物。了解的比别部分的历史多,哪里是编的,哪里是真实的,很容易分辨出来。
别的也就算了,还对我家皇后……疯了我,我家皇后被说成怨妇我也认了,结果据说一点风范也没有,还和杨妃争风吃醋……oh god!我恨不得给编剧一把刀,让我接受这个,还是把我杀了吧。
所以对于长歌大量八卦简直无法忍受。
还是之治好~
看看演员,马跃,以前一直以为他是个文人的形象,没想到扮上之后简直跟画像里的一样(除了瘦点儿)。虽然唐国强老年版的也很像,但我觉得演青年的李世民,马跃的年龄感比唐国强好太多了。
苗圃,她自己说过,拍完了这部戏,她总觉得自己演得不好,曾经梦见皇后对她说“还我,还我……”先不说别的,光这份敬业精神就没得说。
金士杰,我一眼就看出来他是魏征,天生就是魏征的坯子。可能有人看完了之后觉得他有点滑稽,人家台湾话剧演员出身,免不了面部表情丰富些,加上太宗几番耍弄魏征的剧情……其实也很不错了。
……
还有就是吕行,为了拍这部戏,他几乎翻阅所有能找到的关于这段历史的书,剧组里有人开玩笑说他可以去考历史系了。也是很敬业的。而且他和马跃在眉宇间有很相像的地方,演父子,很适合~
《贞观之治》属于相当符合历史的剧,被称为历史正剧的教科书。被专家评价为“从剧情、台词到建筑、道具、服装等基本还原了初唐风韵,从人物简单的头饰、色调偏暗但袖口宽大的服装,甚至李世民胡子的形状等看出,主创们做到了以史为准。”很多论政的场景,没有过多的勾心斗角,情情爱爱,非常尊重史实,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一部剧。
《贞观长歌》相比之下就显得太戏说了,倾向于李世民的诸子夺嫡,而且还有大段公主的爱情故事,但是我还是相当喜欢贞观长歌的。演员选的都相当不错,有老戏骨也有养眼的青年演员;剧情虽然有许多勾心斗角,却也有许多感人落泪的地方。范兴、李恪、岑文本即使现在提起这部剧还是立刻想起他们的故事。
两部剧风格不同,看个人喜好吧。不过完全可以既在贞观之治中感受真实的初唐,又在贞观长歌中感受那些精彩的故事。
《贞观之治》更接近历史真实
解释:《贞观之治》是根据《唐书》、反映唐太宗贞观之治编剧的历史剧。
《贞观长歌》在充分虚构、戏说基础上,艺术地再现了唐太宗李世民主政后唐朝初期二十三年的故事。
所以历史剧《贞观之治》自然比艺术再现的《贞观长歌》更接近历史真实。
补充: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本人是先看贞观之治的,觉得贞观之治好看很多。它反映的情形比较忠于历史一些。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演员们都演得很不错。我个人觉得这部剧还可以剪短一点,因为有的情节发展偏慢,或者有些演员说话的速度偏慢,有些拖沓的感觉。总之,马跃将李世民演绎的很好。关于贞观长歌本人只看了几集,觉得它有的情形有些与历史相差很大。还有主角唐国强出场时的年龄与真实的李世民也相差太远了。唐一出场就给人感觉有近五十岁了,够老了。而需要反映的年龄应是二十多岁。这怎么行?我没有觉得他将李世民演绎的很好。我不知道我是否说对了,我只看了几集贞观长歌。但是唐国强将雍正皇帝演绎的很不错,我看完了整部雍正王朝。当然这里只说贞观之治和贞观长歌。
绝对贞观之治啊,贞观长歌注水严重 杂质太多!贞观之治人物刻画鲜明,一个魏征就可以两部剧差距,贞观之治里魏征气场强大非常耀眼鹤立鸡群。贞观长歌演员阵容史诗强大,岑文本,长孙无忌,侯君集,光芒四射就连打酱油的杜如晦,罗艺都是陈宝国,张铁林!可是贞观最重要的魏征根本没有存在感喧宾夺主!贞观长歌人物太杂,什么人都讲一下 重点模糊!贞观之治紧贴历史,选角精准贴合,不拖泥带水!一个注水牛肉,一个顶级牛排!云泥之别!
当然是贞观之治最好,因为贞观之治的编剧孟宪实教授是专门研究唐史的,经常在百家讲坛里讲唐史。好的编剧加上好的演员当然可以出精品。贞观长歌虚构乱编的太多,喜欢历史的当然选择贞观之治了。除此之外,台湾林俊贤版《唐太宗李世民》跟沈晓海版《开创盛世》都拍的很符合史实。但是论服装道具人物形象还原还是贞观之治略胜一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