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的唱腔善于运用上下句音调的高低、连断、强弱及节奏的对比来揭示人物强烈的感情变化。比如“千悔恨,万悔恨”这段唱,是祥林嫂在精神上遭受极大创伤后唱的。前八句唱腔中吸收了传统的【宣卷调】、【武林调】、【四明南词】的因素,在唱法上,把重音、喷口、气口及独特的润腔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哀怨凄切,如泣如诉。如“千悔恨”的“恨”字,“当初一撞”的“一”字,都用了七度下滑音;“到如今”、“又丧命”都采用了七度下跳,使唱腔带有一种自谴自责的感情色彩。后半段自“那玉历宝钞劝世文”起,唱腔转入【流水板】,人物仿佛置身于阴森森的阎罗殿,唱腔吸收了绍剧【流水】因素,采用了紧拉慢唱的形式,使阴冷凄楚、时断时续的曲调与紧密急切的伴奏形成强烈对比,真实刻划了人物惊恐万状的心理状态。
各有所长!尽管所有的旦角流派都是在袁派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跟袁同台,她们只能打下手,但是戏不是一个人唱的!袁雪芬的特色是味醇味浓,老练稳重。以下就是她做不到的。一:悲旦,尤其表现妓女的戏。这种戏需要高亢激越的嗓子,比如“情探”,袁派绝对不能胜任敫桂英。高可穿云裂石,低则回肠荡气,除了傅全香,谁都做不到!二:Y环,俏丽婉转,玉润珠圆,谁能唱过吕瑞英!三:妖旦,没有出众的容貌,狐媚身端,娇嗲妩媚的嗓子,谁来演林黛玉和鲤鱼精呢?
袁雪芬成立剧务部后,善于识才、惜才、重才、护才,招笼了一批在文化上、艺术上有特色,有见地的“先生们”的加入,编导音舞美,改变了原有的创作的方法,有了固定的剧本,有情有节,根据全剧总体布局,整体情景,实行定腔定谱制,在这种情况下,基本走上了规范的道路。袁雪芬的创作思路反对“全盘拿来主义”,坚持“演员唱腔制”,“袁派”的每一出戏,每场戏,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唱腔,每一件服装等,袁雪芬本人无不亲力亲为,参与其中,共同创作。
袁雪芬的一生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她灌录过第一张女子越剧唱片,参与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该片已成为中国电影史的永恒经典。她还主持编纂了《越剧舞台美术》、《越剧艺术论》等理论著作,填补了中国越剧理论领域的空白。; 2008年2月,袁雪芬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是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她是越剧迷心目中永恒的“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等等。
袁雪芬擅长依照人物的特定性格和感情创腔,不追求曲调的花哨,而注意以情带声,以真情实感和润腔韵味扣人心弦。在演唱上,她气息饱满,运腔婉转,喷口有力,吐字坚实而富有弹性,运腔中运用欲放又收、抑扬有致的处理,形成特有的韵味美。她常根据唱词的寓意,采用特殊的节奏形式,改变原来较为平稳的字位节奏,使唱腔和唱词语气紧密结合起来。
袁雪芬在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在唱腔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初步形成了尺调腔的雏形,此后尺调腔逐渐丰富,不但使越剧唱腔在板式结构上得到了完善,在唱腔曲调上也增强了抒情性和戏剧性,为越剧音乐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越剧最早出现的流派之一——“袁派”就是在尺调腔的基础上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