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分析说爱丽丝实质抨击的就是当时貌似繁荣过度浮夸的维多利亚时代。其实,你们都错了。卡罗尔写爱丽丝,可压根不是那群心怀鬼胎、诡计多端的成人们试图以此嘲讽当局的武器,而恰恰纯粹是给三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讲故事逗她们开心而已,出发点都完全不一样,试问作品的高度怎么能够相提并论?童话,本身就是讲给小孩子听的。既不是教科式的寓言,更不是拿来出版发售的商品。童话本身就是毫无目的性的,也正是它的毫无目的性,才能保障童话的纯洁性不被玷污。没错,我在说格林玷污了“童话“二字的圣洁。
最后,爱丽丝杀死了红女王的龙,拯救了地下世界,白女王将红女王和她的将军流放到蛮荒之地。白女王给了爱丽丝一瓶龙的血,告诉她喝了这瓶血她就会回到原来的世界。疯帽子问爱丽丝是不是真的要离开,爱丽丝犹豫后喝下龙血决定离开,她说原来的世界还有人等着她回答问题(她的未婚夫求婚一半被扔下)。她回去拒绝了他的求婚,和他的父亲合作,提出将生意做到中国。然后她坐上去中国的船,去寻找她的爱,也许她会在中国找到疯帽子也说不定。
事实上,真正的童话也只有真正的孩童才可能写出来。难得卡罗尔身为成年人依然保有纯洁的初心,并借助其绝妙的语言艺术与教主级别的纯粹想象力,才诞生出爱丽丝这一绝妙的作品。世上能理解清楚“凡事万物都本就毫无意义”这句话的人实在不多。而亲爱的爱丽丝佐证的正是这“毫无意义”,并以他的纯洁治愈、娱乐了多少童男童女,以及童心未泯的我们这些成年人们。
身体上的病痛,才让卡罗尔更向往小孩子纯真无邪的世界,他经常带着朋友的孩子们去河上泛舟。这些孩子中有个四岁的小姑娘,名叫Alice Liddell,她缠着卡罗尔讲故事,于是在英格兰夏日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草稿就诞生了。至于后来结局为什么会提到中国,我觉得只是为了迎合中国市场吧。
我知道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并不用较真,但是我认为这种“不较真”应该体现到内容真实性的宽容上,比如变大缩小猫会隐身兔子穿衣服,或者爱莉丝掉下洞的时候头发倒竖有位地心引力这些上面都没问题,观众都会理解的会心一笑,知道这是幻想脑洞,但是情节的连贯、逻辑的合理还是应该“较真”的。
估计大家光顾着看爱丽丝的花衣裳,都没注意她整个造型最大的亮点,黑布鞋。考虑到少女爱丽丝在电影里一直是运动的状态,设计师给她配了一双轻便的松糕鞋,这明明就是我们老北京的黑布鞋呀。聊完了设计师的用心和爱丽丝的“中国风”造型,不知道有没有勾起大家去电影院观看的兴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