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会,我不喜欢参加,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年轮》,至今印象深刻,那是一部关于知识青年下放北大荒,后来回城的故事,人物命运随着时间的改变愈加情深,日久弥坚,大家相互照顾,不论是当官经商还是无业贫穷,剧中人物的那份同学情令人感动,从不变味,让人泪流满面,久久回味。也许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重情重义,也许是七八十年代生活的人思想单纯,在我心目中同学情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那才是同甘共苦的真情。
我有个女同学十多年了,从来就不参加同学会。在上高中时,她和我是同桌,一次在车上,我偶遇到了这位老同学。我问她为什么不参加同学会?她直言道:“同学一见面就是比!我只是个普通工人,过着普通的生活,住着普通的房子,跟任何人都不想比。”这些普实的话语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说得多好啊!普通人就过普通的生活,没有必要攀比。这也是生活。
作为一个专程从深圳赶回江苏参加了分别43年的同学聚会结束刚刚回到深圳的过来之人,我想以我个人的切身感受与各位网友交流一二。作为同学聚会首先该明确聚会的意义和目的,摆正自已的心态,聚会期闻可以侧重回忆当年的校园生活、同学趣事,至于毕业后的社会轨迹可免谈或数言简介(若有交往密切者可单独交流),同学聚会是感情交流,不是工作业绩汇报,更不是身份地位的显摆,我个人体会我们这次的同学聚会就组织得很成功、到位,当然这应感谢组织、筹备的几位老同学的辛勤付出,一切费用我们实行的AA制,整个过程充满激动、祥和的气氛,没有发生任何不和谐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请来了当年母校的几位校长、老师(均已退休),大家畅谈师生情、同学谊,在聚会流程中我们在场的所有同学还为已去世的十二位同学起立默哀,寄托了我们对已故同学的怀念,表达的是浓浓的同学之情、兄弟姐妹之谊。分别时那种依依不舍,并约定今后每年相聚一次。总之本人对这次的同学聚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将一如既往积极参于。
我在私企上班的时候,老板非常有个性,从来不参加同学聚会。有一次同学来请他,人家借口工作忙,始终不答应参加。最后大笔一挥,赞助了同学会十万块钱。这老板很聪明,我可以出钱,但是不去凑热闹。为什么很多大老板不喜欢参加同学聚会呢?道理其实很简单,担心的是“饭好吃,人情关难过”!生意做大了,手里有钱了,去了以后肯定是众星捧月。这个想要你投点资,那个想找你借点钱,还有的想让你把子女的工作安排一下。你答应不答应?如果答应,钱一出去就是热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如果不答应,人们就会说你没有人情味。索性,不参加最好。除了老板们不喜欢参加同学会之外,还有几类人也对同学会不感冒、不上心、不联络、不参与。混的不好的。有些人生活的不尽人意,去了怕别人看不起。人家都是这个总,那个长的,自己白丁一个。人家汽车代步,自己骑个破电动车。觉得面子上挂不住,于是就不想参加。
同学会的初衷是大家怀念往日的同学伙伴,旧友,多年没见有想倾述的话和想要了解的事。如今生活富足,交通也很方便,和老同学聚聚,既有外出旅行,又有欢乐庆典的功效,因此,大家都很热衷于这一形式。在它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细技末节,却影响较大,为人诟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现象的正面形象,许多人开始反对,抵制,不参与。
现在同学聚会格外多,一喊就来的,大部分都是同学小圈子聚会,属于在校时就比较铁的那一群人,彼此之间都非常熟悉,不存在谁混的好谁混的差,而且基本聚在一起,也很少谈论谁赚了多少钱之类,基本都是直接回到学生时代,各种外号诨号顺便喊。比如我吧,以大学为例,当时大学玩的最好的9个人,虽然早就天南海北,有的还在国外,但是基本都能一年一聚,聚到一起,也不怎么讨论你怎么样,他怎么样,都是跑学校附近餐馆大喝一顿,然后网吧组团玩游戏,然后就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