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初学编剧,写处女作《国色天香》第一稿时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我写到第三集时就意识到了,就马上停笔,推翻重写了。故事本来是:男主深爱的女主死了,但不见尸,男主不相信她死了。后来男主的对手培养了一个替身来报复她,男主不知道这是替身,以为是归来的妻子。我最初写的就是男主遇到了替身时那种种悲喜交集的纠结心态,我自己觉得很虐,可是我后来发现了,观众不知道这女主是替身,不知道男主和女主曾经的深情,从他们重逢写起,就是错误的,因为观众对人物没感情,对他们的感情没感觉。
琅琊榜中大量这样的情节处理:男主和女主的爱情,男主和朋友的友情,男主和亲人的亲情,都是这种想当然的,编剧自己很清楚,观众不明白。甚至连男主和对手大反派的仇恨,都是这样处理的。观众根本都不知道男主身负的血海深仇,只用台词交待了一句十几年前,七万赤焰军都死了,这笔血海深仇一定要报。这么一句台词,稍纵即逝,对观众毫无刺激,甚至毫无印象。没有了这些情感:爱情情仇的基础,你一堆人在那里故作高深的隐晦地说来说去,观众只会觉得莫名其妙。
琅剧的定位如果是精英观众,或者男观众,那你的权谋,尤其男性角色一定要非常精彩,权谋得足够高明,这就要求作者在政治军画等方面有足够的素养,但遗憾,这个剧的权谋和别的古装言情剧相比,并不见高明;如果你要兼顾女性观众和普通观众,那你的故事一定要通俗,情感戏一定要写够,情感的浓度,情绪的烈度也得到位。在定位上,琅剧显得有些两头都不太讨好。
保持故事情节紧凑,突出中心人物形象。譬如删了好几个人物的存在,对故事情节进行嫁接等,毕竟摊子铺得太大照顾不过来。完善故事情节,使得故事情节发展更为合理,更具有观赏性。这个主要表现在故事后期,譬如梁帝命宫人查阅典籍来确认梅长苏身份,还有萧景桓兵败被俘以及狱中自杀等。
增加看点。这个最大的体现就是突出描写梅长苏与霓凰郡主之间的感情线,毕竟现在的国产电视剧不写点爱情戏,还真感觉缺了些什么似的。根据第一点可得,演员请得少了,才能少发点出演报酬,才能少发点现场盒饭,省下来钱用来投入后期制作和处理啊。
我没看过小说,所以我就完全感觉不到。你至少要先告诉观众了,这些人之间有什么元素,那么你再设计这些人的碰撞,观众才能明白你要表达的化学反应。而这个交待的手法,电视剧的手法和小说的手法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考量一个编剧能力的重要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