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发展与时代分不开。侯宝林解放后政治上积极,政府就树立他为榜样,抑制了其他人的发展。因侯宝林有天桥卖艺的经历,基本功扎实,顺应当时社会要求对相声进行了改革,使相声走上正式的舞台。这是侯宝林的功绩。之后的马季和姜昆都是成长在解放后,他们没有天桥卖艺的经历,相声抓人的基本功欠缺,同时他们挣政府的工资,不需要从观众兜里掏钱,迎合政府即可,所以说正统就行了,传统相声的基本功太下功夫了,也不符合政治要求,因此他们根本就不会。郭德纲为什么拾起传统相声那?是市场逼的,抓不住观众他没有饭吃,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所谓对错,高尚与低俗,就像古典音乐和流行歌曲。当年流行歌曲不是也遭到批评吗,现在都接受了。时代造就了人物。
侯宝林最早学京剧的,成不了角儿而改行说相声。“马家不柳,侯家不贯”侯宝林相声功底还是很好的,尤其柳活儿。表演风格在台上绷个脸,装着逼,牛逼哄哄的“批判性”相声,我个人听从来没乐过。倒是马派相声听着亲民,就像听邻家老爷子聊天,包袱隔几天想起来还觉得有意思。
再说侯宝林人品,谢东结婚侯耀华去了,看看那哥儿俩的长相吧。李文华想拜师马三立,侯宝林从中作梗,一直拖到李文华临终。
相声第一大师,没有之一!从解放前到建国后,包括马三立在内的都排名在其后面,按名气能力水平定级定工资侯宝林大师也是第一,是新相声的开山鼻祖!把地摊货的相声送进了人民大会堂,把不入流的相声搞到了压轴演出使相声成为一种艺术种类!名议上统一了相声各派,培养了马季等又一代相声大师,而其他名家只培养出演员或艺术家。
老先生的作品、演技没得说、宗师。 但在收徒弟这个问题上,没有培养出一个接承人。而且徒孙级辈份的人,更没有一个人能把"说、学、逗、唱"这相声的基本功掌握了。更不用说应用了。老先生的名气和在相声界的地位,倒是让某些人得益匪浅,受用一生。
候宝林先生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把相声从天桥底下拉到了人民大会堂。把传统相声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相声走向正式的舞台,相声演员受到人们尊重,使中国相声走向繁荣。
郭德纲用一夜时间又把相声拉回到了桥下去了。
其实很难公正公平的评论,为什么呢?传播途径不一样,那时候很多说相声的根本没有机会。当然不能说侯宝林相声不好,而是其他人没有什么机会。就像邓丽君的歌一样,当时大陆只知道邓丽君,一个原因邓丽君确实好,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还有其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