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作为外国文学的入门书,一直以来也是我最喜欢的外国名著之一。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主线,其实就是绅士达西先生和淑女伊丽莎白小姐修成正果的故事。达西先生很是英俊富有,但是给人的感觉傲慢又冷漠;伊丽莎白小姐的家境就要差很多,伊丽莎白在众多姐妹中排行老二,最为聪慧有主见,遇见达西先生以后,感受到他的傲慢,又因为他极为有钱,于是觉得对方看不上自己,对他产生了偏见。两个人的感情线基本上是水到渠成,爱情波折就是“三段式”:欢喜冤家(女主误会男主,两个人动不动就讽刺对方)、外界阻挠(男主向女主表白心意,但是两个人的身份差距较大,于是不上不下)、喜结良缘(男女主相互破除心结,皆大欢喜的收尾)。
在那个时代,想要结婚,比起嫁给爱情,大家还是更喜欢物质,也就是金钱财产。婚姻和爱情基本处于分离状态。甚至爱不都能算是爱,只是一种情欲的表现。婚姻只是换取身份与地位的筹码,你所拥有的财产多,你的身价就高,反之就是低,如果还不存在一定的潜力,那么自然没有人愿意嫁给你。婚姻如同一场买卖。但是在《傲慢与偏见》中就不同,作者简·奥斯汀想要告诉别人的是婚姻需要面包,但也需要爱,缺一不可。所以小说中的伊丽莎白小姐一直在思考爱情,她在衡量爱与金钱在婚姻中的地位。她认为:“只考虑金钱的婚姻是荒谬的,不考虑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
真实的英伦风情,这样的故事,有点像现在言情小说中的种田文类型,但是又不像。最不像的地方在于真实性。女主伊丽莎白小姐在故事中并没有大开什么金手指,会圈地投资赚钱啥的,相反她只是家中的老二,她和其他姑娘一样参加舞会,挑选未来可能的夫婿。除了那颗睿智而决绝的心和美丽的容貌,她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英国乡村淑女。她也会参加舞会,会在家里缝补衣服,会和姐妹们讨论男人们谁好谁坏,会和好朋友写长长的信,通过这些,我们能感受到当年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没有夸张。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在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促使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小说描写了小乡绅班纳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儿伊丽莎白。她在舞会上认识了达西,但是耳闻他为人傲慢,一直对他心生排斥,经历一番周折,伊丽莎白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达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