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来说,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为我奉献过太多经典之作。在我的印象里,上海是汇集全球各种文化,承载各种文化,然后慢慢吸收演变成自家文化的一个城市。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三个胡同里的孩子的成长故事,将时代的变迁与中国人含蓄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南北的观众,基本上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情感共鸣落脚点。这是整部电影,最能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时刻。也许是之前两个故事太难以待见,所以第三个故事,可以勉强及格交卷。之所以说勉强,是因为故事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无功无过,与两国合作的电影气质,实在有点配不上。
影片第一个故事,讲北漂的故事,但是,我们所熟悉的北京印记几乎看不到,因为故事开场没多久,画面就穿越到了湖南,原来,北京仅仅是一个遥远的背景。而这么多年,被芒果台锁住目光的观众,对湖南的印象似乎仅限于革命先辈和辣妹子辣,但最后观众发现,这个故事的主角居然是一碗米粉。这个弯绕得真可谓大,但是更令人尴尬的是,苍白的画外音与新海诚版的“舌尖”,完全不搭,白瞎了那么精美的画面。
我觉得人物设置与大部分观众的生活都有距离感,跟观众也难以有互动。广州如北京一样,被完全架空。说好的“美在花城”,“食在广州”呢,干嘛要把一个可以发生在任何一座城市的俗套故事丢到广州呢?干嘛不把第一个“食”的故事放在广州呢?…观众的想法已改变不了电影的存在事实。都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为何在国产电影中,总要遗憾得这么低级?
我觉得配音制作是比较用心的。一开始的故事地点是北京,国语,我以为整部片都是国语。霓裳浮光的地点是广州,粤语 普通话的混合确实眼前一亮,很贴近生活。只是粤语是有点港式,看完有人调侃是两个香港姐妹在广州生活的故事……上海话我不会,但是,能根据地方使用当地的方言,可以看得出制作组的用心。
《肆式青春》在国漫制作上做了一次不错的尝试,在我看来比任何一种山寨,更有值得发展的方向。影片在宣传和排片上都显得很低调,也许是片方对这种方式的不自信,这又反映出中国电影现阶段的诸多不成熟。但可喜的是,还有这么多电影人在努力的不断尝试,只要有动作,就一定会有推动。
在我看来,剧情方面,《一碗乡愁》和《纤雨初晴》是中国人写的故事,很有代入感。每个故事就20多分钟,剧情太短,显得节奏仓促,中间太多空白了。难道想学新海诚早期的作品那样,电影说一半不说一半,然后出本完整版剧情的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