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奥秘致力为广大影视爱好者提供电视剧电影未完剧情揭秘
你好,请登录

方言消失的危害有哪些?优质

230次浏览| 2022-04-26 07:46:26 更新
来源:互联网
6个回答
满意答案

这里有一篇羊城晚报的旧闻。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0-07/13/content_874187.htm

可以当前车之鉴看看。

推普的“南宁现象”

 《羊城晚报》关于“粤语存废之辩”的报道甫出街,即引发热烈讨论,詹伯慧教授认为“粤语存废”只是杞忧,而资深媒体人陈扬针锋相对地提出六问表达了对粤语萎缩的忧虑。本来么,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不存在拿方言祭旗去推普的问题,所谓“粤语存废”的确是一个伪命题。然而政策归政策,歪咀和尚念歪经的事多着呢,例如南中国边陲有个城市,那里和广州一样有连片的骑楼、悠扬的粤曲、甘洌的凉茶和美味的艇仔粥,那里的居民也说粤语,只因为行政的强势介入,当地居民改口说普通话,老方言粤语如今奄奄一息。眼看着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我们怎能不对方言的存废敏感和忧心如焚!

  这个方言濒危的粤语城市便是广西省南宁市。老方言南宁白话(邕浔粤语)与新方言“南普”(南宁普通话)的兴替构成南宁市一道独特的风景,对关心方言存废的人来说,南宁现象颇堪玩味———

  濒危的南宁白话

  南宁市在本世纪前的语言格局是城区说粤语,城郊说平话或壮话。由于广西人称粤语为白话,因此南宁老方言叫“南宁白话”。

  南宁白话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晚清。当年许多粤商到南宁做生意,这些孤身上路的汉子在当地娶了二奶生下孩子,算是把半个家安顿在那里,也有人在当地定居,于是粤语在城中与官话分庭抗礼,后来干脆取而代之。这个格局维持上百年后,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打破,当地为了推普,白话首先退出广播电视,继而退出公共服务,例如公交车上取消双语广播;最后退出私人生活领域,例如一般家庭中两口子对话或与孩子说话用普通话,与老人说话用白话。据非正式统计,南宁市目前不到三成人说白话,主要是老人,下一代中70后还能听会说,80后只能听但不会说或说得不灵光。这个城市已形成说普通话新潮说白话老土的社会风气。

  然而当地民间一直有人呼吁复兴粤语,也有人质疑:“没有方言,南宁还是南宁吗?”不错,一个失去方言的城市是可悲的,历史要随之断裂,文化要随之流失,城市形象也要失去个性和光彩。这是南宁现象给我们的第一个启迪。

  臭青南普

  南宁人自嘲地称他们的新方言为“臭青南普”。“臭青”是个广府俚语,“青”在这里粤音近“腥”,指果实未成熟还带着青涩,这里形容南普不纯正和生硬。也有人恶搞说南普让人“起鸡皮是一定的,恶心是难免的,想呕是必然的”。要领略南普的风采不如看看下边这个打擦边球的黄段子:“丁(听)说你的女崩(朋)友很好干(看)哦,他们都干(看)了,有空带来让我好好干干(看看)。”说话说到这个地步,真不如当哑巴。

  现在许多南宁人羡慕梧州人和柳州人,羡慕每一个能说方言母语的城市。他们特别羡慕广州人,不但因为我们的媒体和民间能坚守粤语,还因为我们文化自信爆棚的底气。这是南宁现象的第二个启迪:别拿方言不当回事。方言像物质一样只会转换不会消灭,我们与其说一口“臭青”新方言,何不保守祖宗留下的语言呢!

  “哪有什么标准英语!”

  上世纪初叶戏剧家肖伯纳对那些主张伦敦英语或牛津英语才是标准英语的说法不屑一顾,冷不丁撂下这个不算名言的名言。还真让他老人家说中了,眼下英语满世界开花,就是没有一个全球意义的标准英语,不但大洋彼岸的美国不买账,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甚至连蕞尔小国新西兰都把英语方言化,谁都不拿标准英语当回事(有道德洁癖和标准情结的我国的文化精英除外)。可见方言口语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犯不着把方言作为标准语的假想敌去招安或围剿。

  肖翁的话在中国所以灵验,还因为标准语在确定全民通用的正音、正字和语法规范时,只强调社会功能覆盖全民的效果,却忽略了标准语在其他功能如描写功能上表意的准确性,或表达功能上传情的生动性都不如方言,哪怕是小地方的亚方言,因此方言区的人宁愿放弃效率而不厌其烦地使用双语甚至多语。也有人认为粤语的强势是推普的拦路虎,错了,真正的拦路虎是普通话本身,因为眼下在口语中它还不具备比古老的方言更优质的描写功能和表达功能。

  于是我们收获南宁现象的第三个启迪:普通话光凭优越的社会功能不足以取代方言,它必须放下身段与方言竞争并取得优势,这样的普通话才会让全体中国人乐于使用。但即便如此,普通话未必能摆脱方言化存在的宿命,将来也许会出现岭南官话或广州官话,其实它们仍与方言无异,只是不叫“方言”罢了。

陈小朗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

150 0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依托,中国的地域面积约同于整个欧洲,与生活地区的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都有很大不同,方言恰恰是中国地域文化多样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这种多元性是是中国语言活力的重要来源,以普通话而论,大量流行语都是来自于方言,成为普通话中最生动而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只不过这些大多由北方方言变化而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注意。增加官方语言的活力是民间方言的重要作用。

然而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极大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往往意味着具有同一来源的文化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我愿意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对越反击的战争中,中国部队发现一部分通讯兵在作战过程中使用自家方言,难以被越方破译,成为中国的“风语者”传说。这样的信源加密方式,极大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场生存能力。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不会突然自己消亡,现在出现的大批方言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全面走向衰败是非常奇特的。当上海市民希望在公共交通方式里增加一种方言播报后,引起了大量反对的声音,认为不应该增加,却没有真正合理的理由,在不损害普通话使用者福利的情况下,很多人认为上海增加方言播报是一种“排外”行为,这一指控实际上指出了严格限制使用方言的真正原因,即不希望拥有相似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人群自发自觉自然的形成松散而又紧密的“共同体”。

如果单纯把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并不需要如此严格限制方言的使用场合。方言现在的式微并不完全是自然的,是行政力量的严格限制造成的。如果有人愿意推广自己的方言,并对此抱有极大的热情,恰恰说明这是一种由民间自发产生的行为,比行政力量的推广更加符合“自然”的定义。那些愿意为之付出热情的人群不正就是使用传播的人吗?如果个人被允许办电台电视台报纸等等,那一个方言为主的媒体会不会产生呢?谁能说一定不会?在一个本地居民达到千万以上规模的城市,难道不足以产生一个市场,令哪怕仅仅是一个按照经济规律运行的方言电台存活么?

以上海为例,在40岁以下的青年人中普通话平均水平远远超过单纯沟通交流工具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禁止在学校课间使用上海话呢?就算在课堂上老师偶尔使用几句上海话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完全不损害非上海同学的福利,上海话也好,粤语也罢,没有那么难懂,就听而言,一两个月完全可以掌握,我们高中的山西班主任,经常用不标准的上海话开玩笑,有时候用奇怪的上海话训我们,而我们这代在上海话环境下长大的上海学生普通话平均水准在全国至少是前列水平,恰恰证明普通话的活力和生命力很强,并不需要以限制甚至禁止方言的使用为代价进行推广,学校完全可以存在两种以上的中国话并行不悖。在低龄阶段和学校教育里,允许孩子接受方言教育,实际上赋予了他们日后选择的能力,在不同场合下能够根据需要使用方言或者普通话。

有些事情我们我们现在还不明白其意义,就盲目地以实用为理由限制和抛弃,是一种自大的行为,而在这一基础上反对和限制他人自主传承和推广就没有必要了。

182 0

先贴一个我在另外一个问题(会多种方言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下的答案,再慢慢更新,拖延,反正没截止日期~

2015年4月1日更新,看到很多人认为方言无法表达很多词汇,意义,其实这应该属于一种“失用性萎缩”,大家都不用所以才不能表达,而不是因为不能完善表达才都选择不用。粤语就能将大量外来语消化,而闽南语使用者大多会夹杂普通话,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2014-02-12更新,无压力听懂对面的萍乡人说话,百分之九十以上。

分割线

先介绍下背景:会赣语宜浏片醴陵话,新湘语长株潭小片,粤语广府口音,四川话(这个学得还不精,能被听出是外省人)。

来说体验:

1,交流方便。普通话已经普及了,基本人人都听得懂,这没错,但是有多少人能说得一口标准流利没语法错误不用方言词汇的普通话呢?你能够用普通话,但是对方能不能跟你一样如此使用普通话呢?在南方,这样的概率很大,村村不同音,镇镇不同语。而每个地方的小方言区却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在广东,从湛江到东莞到清远,甚至到广西的南宁,广府口音都是通用的。长株潭,长沙口音也是通用,甚至整个湖南东部北部都通用。而四川话更不用说,四川重庆贵州甚至青海一些地方都通行。赣语的话口音差异略大,但是整个宜浏片的基本能用文字交流。我能不靠普通话跟一两个亿的人交流,这个体验很爽。

2,利于人际交往。语言承载的是地方文化,你能掌握一门语言,说明背后的文化你也知道得七七八八了,同一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共同话题更多,就算是最基本的闲聊也能理解到一些本地的笑点。

3,能知道更多的东西。同上,语言承载的是文化,各地风俗,民风,道德要求,传统曲艺等都能更好的读懂。比如我就能听得懂《刘海砍樵》,也能欣赏《思情鬼歌》,还能唱《帝女花》,这些地方文化的魅力绝非普通话这么生硬的语言能表达出来的。

4,对语言的理解更深刻。掌握多门方言也好,语言也好,完全掌握之后你自然而然能发现其不同点跟变化规律,而方言之间的规律其实都是想通的,我就在完全没去过浏阳的情况下能听懂浏阳话,没去过顺德也能听懂顺德话,昨晚看钦州的一个视频,看完之后就已经掌握一些钦州话的规律了。

5,防骗子啊- -#。我跟朋友聊天都是用方言,打字也是方言。被盗号的一开口我就知道被盗了。

上次我们班身份信息被泄漏,有个人冒充同学来诈骗:

骗:你好(一口广东口音的普通话)

我:你好

骗:我现在来湖南囖,你还在湖南吗?

我:(想了半天想不起是谁)你是?

骗:你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啊?

我:(转广东话)你到底系边个?

骗:(一口广西口音).........乱说了几句就挂电话了

想到再更新~编辑于 2015-02-12

评论区有说“该消失的总会消失的”、”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这就是消失的后果了,对汉文化的分支文化没有认同感,渐渐也会瞧不上泛汉文化。

自然灭绝是谁都阻止不了,但如今是被另一种语言挤压。人人会说普通话的确是好,但是最终人人只说普通话就是罪恶。通用语应该和地方语和平共处。试想未来,除了自己是哪里人,其它关于自己家乡的物事一点都说不上来,不是悲哀吗?难道你祖祖辈辈都说着北京官话?(北京官话母语者除外)

这座城市最终会变成毫无地方特色的城市,也不再有半点吸引人的地方了。

——————————————————————

不明白为何总有人提”沟通困难“这个茬,母语是自然是和老乡交流使用的语言,和非本地人说话肯定得用普通话了。又不和你说,碍着你了?

而且我会说母语,去了临近方言区也可以听懂一部分当地方言(泉漳厦),尤其是需要和当地不会普通话的老人简单沟通的时候,我会普通话又顶个卵用?这不也是沟通困难?

——————————————————————

评论区又见神人,什么”很多国家大事轮不到你点评,你也没资格点评“

拜托,这是我地方的事情,轮得到您来点评?哪凉快哪待着去。

”汉文化这么顽强,没有像其他文明一样被强制中断。“

喔,是很顽强没错,但别忘了汉文化是由诸多地方文化组成的,若是地方文化完蛋,汉文化终将变成空壳文化。

——————————————————————

应知友建议关闭了评论区,省得再被道德绑架。

——————————————————————

回答正文

方言消失的危害就是以该方言为载体的所有地方文化的消失,比如戏曲、风俗。以及对家乡的认同感会渐渐淡化。

我已经可以想象到我处几十年后,最后一代会说本地话的人过世后的场景了。

场景1

“你是哪里人呀?”

“福建莆田的。”

“不知道,你们哪里说什么话?”

“就说普通话啊。”

“不可能,福建有很多方言的。”

“以前好像是有吧……反正我不会说。”

“……”

场景2

“你们过年有什么习俗啊?”

“呃……吃饺子……”

“……”

场景3

“我小时候过年村里都请了戏班子,可热闹呢,你们那儿有吗?”

“戏?我们没有戏……”

场景4

“请一位同学来唱一首家乡的童谣吧,嗯,那就xxx。”

“我不会……”

场景5

“说普通话,做文明人,这标语真奇怪,咱这儿说的不就是普通话吗?”

“就是嘛。”

场景6

“你看xxx说的方言多土啊。”

“是啊,还好我们这里没有方言。”

别说以后,现在的年轻一代提起家乡都一问三不知了。

我真不指望一群只会说普通话的人会传承什么地方文化,难道地方戏非得唱普通话才能存活下来!

有生之年可以亲眼见证母语的消亡,真是呵呵!

148 0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回答「方言的作用有哪些」

(P.S.我并不赞同简单的称呼「方言」,说是「本地语言」更合适)

其实最重要的是,「本地语言」是本地文化的载体。

比如最显而易见的,戏曲使用的就是这些「本地语言」,如越剧用嵊州话,苏州评弹用苏州话,粤剧用广州话等等。而这些戏曲不仅是本地人的娱乐活动,还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本地的其他文化——比如越剧中梁祝的故事。而这些文化又能给后人创作的材料——著名的小提琴钢琴协奏曲《梁祝》

本地的很多其他文化现象也是建立在这些「本地语言」之上的。比如宁波有一条路「和义路」,原名是「河泥路」,因为路上全是河泥(靠近姚江),而「和义」、「河泥」在宁波话中同音,于是为了文雅就改了名。同样的,香港迪士尼所在的地方是「欣澳」,原名「阴澳」,也是为了文雅改名的。如果用普通话,这两组改名都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而「本地语言」则很好地承载了这些文化现象。从这里延伸开去,就是人对家乡的归属感、凝聚力。早年潮汕人在南洋闯天下的时候,遇到危险或者困难,只要用潮汕话大声呼救,附近的潮汕人就会出手相助。如果没有这些语言作为纽带,就不会有今天潮汕人遍布南洋(BTW,孙燕姿就是潮汕人)。

再有就是上面很多人提到的,这些语言与中古、上古汉语的继承关系。典型的是吴语继承自上古汉语、粤语继承自中古汉语。所以用吴语朗诵《诗经》、《楚辞》(尤其是《楚辞》)会特别押韵(相对于普通话而言);同样的,粤语朗诵唐诗和宋词会特别押韵。当然,由于这些语言也在不断演变,所以当年押韵的,现在也不一定押韵了,但相对效果会好过普通话。此外,唐三藏在印度(天竺)研习大乘佛经时,使用的是吴语音译梵语的佛经(因为当时的吴语能够基本模拟梵语发音)。而现在梵语已死,通过当前的吴语回溯梵语的发音,是研究那时候的印度文化、社会的一种方法。这就是学术价值。

更需要提出的是,这些「本地语言」还给普通话注入了许多新的词语。从最开始的白话文运动开始——白话文运动就是吴越的文化人推动的,最先的尝试,如明清白话小说,皆是主要使用苏白(即苏州话)的语法、句式、词汇创作的。而新文化运动期间,更是将苏白作为了汉语白话文运动所使用的白话文(有结合一些京白),而发音则是北京口音融合了江淮官话(南京话为主,即雅音),称为老国音。而之后则有赵本山等人将东北话的词汇带入普通话中。现在网络普及,更多其他语言的词汇都进入了普通话中。他们能够更简洁地表达更准确的含义。

99 0

方言的消失,我认为确实会影响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活力。

举个例子,成语,通常一个成语里都是包含着一个典故,四个字包含的意思远远超过一大段文字的描述,比如我们把用欺骗自己的方式以为能把别人也欺骗了最后闹成笑话直接用四个字表述——掩耳盗铃,比如我们把虽然制定了目标但是努力的方向和行动却刚好相反就永远都不可能达成目标用成语表述就是——南辕北辙。

在大量的历史文化积累的过程中,粤语方言当中当然也有这样的词汇,很多广东地区的青少年自小受普通话教育,有些地道粤语正在渐渐消亡。

箩底橙、卖剩蔗、摄(si:m)灶喇——形容嫁不出去的女人。

阿茂整饼——

阿崩叫狗——

山草药——

寿星公吊颈——

神台猫屎——

南无佬跌落屎坑——

屎忽窿生疮——

老婆担遮——

老公泼扇——

十月芥菜——

屎坑关刀——

番薯跌落灶——

风吹皇帝裤浪——

雷公劈豆腐——

铁木真打仔——

卖鱼佬——

土生土长的广府年轻人,又有几个能说的全的?

有些词汇不可以简单直译成普通话的,不然就会失去这个词本身的味道,仅留了意,没有了味。

比如:菊到恒晒这个短语中的菊、恒和晒。

菊,类似于普通话中的憋,但是又不完全一样,除了有憋的意思之外,还有积攒、存储、费尽心力之类的意思,比如菊心水,就是指为某件事情费尽心思、整天烦恼。

恒,这个就更难描述了,一般表示程度,而且程度已经到了临界点,多一分就爆炸那种。例:撑到恒。

晒,不都不知道怎么翻译了,求语言大咖赐教。

菊到恒晒可以说是憋得慌(没完全表达到位),憋屈(完全不是这个意思),憋得很辛苦(程度没表达到),憋到爆(差不多,但是还是没有那个味道)。所以,该用一个怎样的普通话的词语来表达我现在菊到恒晒的意思?

类似的还有很多嘛。

这说明,方言的存在,有助于准确、到位、清晰地在地方群体中表达和传送相互之间的信息,另外,也有助于增强地方归属感。比如说,外省,听到一个说广东话的人,马上就倍感亲切,很想跟他交谈起来。因为方言就带有一种乡愁在里面啦。

不然怎么会有一句诗:

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

呢?

收到230个赞
最新文章
方言消失的危害有哪些?
方言消失的危害有哪些?
追剧小科普04-26
手机科技之光
手机科技之光
230
你都听过哪些玛丽苏的故事?
你都听过哪些玛丽苏的故事?
追剧小科普04-26
PVG社
PVG社
979
能不能说一说有哪些男性常识是女性不知道的?
能不能说一说有哪些男性常识是女性不知道的?
追剧小科普04-26
贝爷德游戏
贝爷德游戏
230
人生中最怕有一天读懂了一首歌,你读懂了哪一首?
人生中最怕有一天读懂了一首歌,你读懂了哪一首?
追剧小科普04-26
北极的蚂蚁
北极的蚂蚁
705
你的平安夜是怎么过的?
你的平安夜是怎么过的?
追剧小科普04-26
巴塞电影
巴塞电影
960
在你看来,雨天不打伞是啥样的体验?
在你看来,雨天不打伞是啥样的体验?
追剧小科普04-26
农村草木记
农村草木记
801
分享下你向往的生活是怎样的?
分享下你向往的生活是怎样的?
追剧小科普04-26
影视新体验
影视新体验
523
你曾经在飘落的树叶上写过什么非主流句子?
你曾经在飘落的树叶上写过什么非主流句子?
追剧小科普04-26
烦心玩游戏
烦心玩游戏
209
看演唱会是种怎样的体验?
看演唱会是种怎样的体验?
追剧小科普04-26
小叮当的大碗茶
小叮当的大碗茶
776
吴彦祖的什么电影最让你印象深刻,举个例子?
吴彦祖的什么电影最让你印象深刻,举个例子?
追剧小科普04-26
娱乐女一号
娱乐女一号
448

娱乐女一号

还没有个性签名哟
作者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作者本人负责,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CopyRight©1999-2013 WWW.YI2.NET All Right Reserved 湘ICP备160204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