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八零年出生。在我生命的前十年,姜昆就是最亮的星。虽然他对相声的没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那个时代,身不由己罢了。功过相比,还是功大于过。最起码,姜昆无偿慰问演出过很多艰苦的地方。车间厂房、边防哨卡、田间地头、学校礼堂,都留下过姜昆的身影。而且,姜昆亲赴过战火纷飞的老山前线,这些都是值得尊重的。而且,反三俗没什么不对啊!难道埋汰别人的媳妇真的那么有趣吗?作为现在最火的某大师,他的那部作品的成就和社会影响力能超过《如此照相》和《虎口遐想》?那可是刺痛了整个社会的相声作品啊!你敢讽刺同行,你敢讽刺社 会吗?姜昆却做到了。《虎口遐想》和《电梯奇遇》,讽刺官 僚作风的犀利程度,只怕借给某大师俩胆,他也不敢!什么刘 兰就义的时候一甩头,说了一句——我爱拉芳。丧良心啊!
在那个时代,确实对相声有些贡献,也就是凭着这点贡献,登上行业领导之位。种地的人都知道,粮食得年年种,要不会饿肚子!这位好,缸底都啃漏了还不撒口。大缸周围都是他的地盘,谁靠近咬谁,整整一地杂毛。
姜昆的优点:
1,节目时代感强(那个年代),敢于挑战时代话题
2,语言精炼,台风正
3,帅,卖,这两条站的住。
4,网络相声的先驱——大家不要忽略这点
5,没有向低俗节目妥协。这其实是很难的。再过多少年,大家会理解的。
姜昆的缺点:
1,创作能力不足
2,表演痕迹明显。(不是说相声,更像是演相声)
3,传统段子继承不足——这不是说他传统活使的少,是传统技巧运用不够(难道马季没传授他?)。
4,由于自身业务能力不足,又是领导,曾经一度把相声的路给带窄了。(没办法,谁让姜是领导,只能把这脑子扣他头上了),看看刘马侯,姜昆难道不汗颜么?在你手里还剩下什么了?
姜昆的相声个传统相声大相径庭,说白了就是相声在文革中派生出来的一种类似相声的一种产物吧,这种相声有很明显的标签,那就是要有主题,要有意义,要能教育听众,而传统相声则以引人发笑为唯一目地,所以姜昆的相声和传统相声根本不搭界,传统相声要有四门功课,姜昆的相声只需要一门说就行了,如今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和民主,谁还想听你说教?听你一回相声还被你洗脑一次,所以姜昆的相声和传统相声还有一个重要区别,他的相声官方喜欢,传统相声老百姓喜欢。姜昆的相声斗有明显的教育意义,他的贡献在于教育,传统相声的贡献在于让人发笑,让听众精神放松
姜昆老师从知青开始就在宣传队说唱,之后被特招上来之后也非常努力,小有成就了也很想希望自己再进步一点,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自己成立中国曲协之后,文化程度受限,创作时间有限,故而作品少演出少露面也少了。心有余力不足,常常做些敲鼓没在鼓点上事儿,诟病不少。人的生命是自然客观的,年纪老了就是老了,自己当年学的就是新相声,传统的很多都没学(当时的社会形势也不能学)。这些事实l姜昆老师就是承认了也不丢脸。为啥老是硬扛着顶着,不胸怀一点大度一点宽容一点呢。本来可以被大家原谅的情况反而搞得非常被动。
特殊的时期造就了特殊的人,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电视广播都尚未普及的年代,人们的业余生活非常枯燥,从而造就了一批会讲一个笑话就能全国混几年的所谓“相声演员”,一段《虎口遐想》硬是蒙了三十年。
然而时过境迁,德云社的出现扒掉了皇帝的新装,让观众们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相声,不思创新的老“艺术家”们老羞成怒,纷纷指责德云社,可是,市场经济,观众们不再买“艺术家”的账了。
正如郭德纲说过的一句话:不是郭德纲多么的优秀,都是同行们的衬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