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每个人看别人的时候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类有最独特的感情,所以在别人做某些事情的时候,都会加以自己的感情去联想后面发生的事儿。
我们最讨厌的一类人往往是我们马上要成为的一种人,大家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不知道有没有发现,自己跟自己讨厌的人越来越相像,自己一直在朝着那条路走着。而且走着走着,自己已经适应了那种自己讨厌的角色,虽然深知自己做的事儿,是曾经多么讨厌的,但是也没有能力去做任何的改变,只能坦然的接受。
我小的时候特别简单,特别单纯,我特别讨厌脾气大的人,因为我爸脾气特别大。他总是说我,总是训我,甚至毫无道理的就能骂我几句,我当时特别不理解,我觉得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温柔一点的人,不能像我爸一样。
结果我越长大脾气就越像我爸,脾气特别坏。但是我也渐渐明白了,我爸作为一个男人要养活这一家人,他每天的压力有多大,他虽然嘴上在骂我,但实际上可能就是给自己放松一下,虽然可能会伤害到幼小的我。
但是他每次发完脾气都会另外一种方式跟我道歉,给我买一点好东西哄我。我爸这个人就是嘴臭,但是人特别好,也很爱我。
所以虽然我很讨厌自己脾气也很大,自己的性格很差,但是我的确无能为力,从骨子里透着这么一种气息,自己又改不了,不过我倒是能理解这样的性格。
可能我一直是这样,只是以前没意识到,是因为我脾气不好,所以我爸说我什么我都觉得是在骂我,这才是眼中 的自己。
这个问题使我想起了一则关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秩事。
传说,苏轼对佛学颇有研究。一天,他与好友佛印一起打坐聊天,他问佛印,你看我打坐如何。佛印赞叹道,像一尊佛。苏轼听了很高兴。佛印接着问苏轼,你看我怎么样。苏轼为了表现自己佛法高深,回答说,像一坨屎。佛印听了,笑一笑,什么也没说。苏轼自以为胜过了佛印,很是得意。没想到,他的妹妹苏小妹听了以后,笑着对他说,哥哥你输了。苏轼不解。苏小妹解释说,佛印心中有佛,所以,他看谁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你看谁都是屎。
回到问题上来。所谓“你眼中的别人其实就是你自己”与上面的故事说明的道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带着个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去看待别人时候,我们眼中的别人已经不是客观的别人,而是已经赋于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后的别人。所以,透过我们眼中的别人,会找到我们的影子,会看到我们自己的面目。
在文学鉴赏上,有一句名言,叫做“有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实际上,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但是,因为不同的读者都在带着自己的个人阅历、思想、感情去理解哈姆雷特的形象,所以便有了读者心目中不同的哈姆雷特。而哈姆雷特形象的不同,也正好反过来说明了读者是各个不同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生活中需注意的是,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思想标准去认识和评价他人。同时,在遇到问题,认为别人错误的时侯,也要反思是不是自己这方面出现了问题。不然的话,会像苏轼一样“自取其辱”哟!
在我们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虽然我们经常对别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是,当我们真正执行起来的时候却发现是如此的困难。我们很多时候总是会把自己不喜欢,不稀罕的东西丢给别人,还想着让别人对你有所感谢!哎!这就是“我们”,也是你眼中的“别人”。其实,换个角度看问题难道你眼中的别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的,他们那些你口中所谓的不好难道不正是你自己的真实写照吗?只不过,你自己不承认罢了!但是,其他人也会调出你那么多的毛病的!
我从上高中时就开始住宿了,在宿舍这种群居室里最容易发生一系列的矛盾了!尤其是一堆女孩子在一起叽叽喳喳的就更容易产生误会了!我记得当时宿舍里分成三派,也就是这几个玩的比较好,另外几个人他们在一起玩的比较好。可就是这样,彼此之间还是出现了问题。寝室中有一个女孩子是自成一派她和谁都玩不好!因为,她经常说我们虚伪,假惺惺,从来不主动打扫卫生。可是事实确是她自己正如她说我们的那样,懒得要死,看谁不顺眼咬谁一口,虚伪的很,大家都不喜欢和她在一起玩耍!由此可见,喜欢说别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的也不见得自己做的比别人好吧!怪不得人家都说你眼中的别人其实就是你自己。你眼睛看到的是什么你在心里过滤过之后的东西所呈递出来的又是什么那么最后反映的就是真实的你!
积极乐观的人看什么都很顺眼,消极的人看什么都很悲观!别人在你眼中虽有不总,但你能看到他们的改进以及他们的好。那么我想你也是这样的吧,虽有不足之处但从未停止向前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