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在我们家这边,重男轻女的思想是很严重的,大多数人都觉得女孩子读书是没有用的。我很庆幸我爷爷是一个比较明智的人,他觉得多读书总会有好处的,他不希望我以后还留在大山里面,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吧。
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很多都已经结婚了,有些都已经有了孩子,但是过得幸福的却寥寥无几。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所谓的门当户对我认为不仅仅是指物质方面的门当户对,我认为两个人的精神高度是否一致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农村家长们看重的只有经济方面,尤其是女孩子在选择结婚的时候,经济似乎是衡量两个人是否应该结婚的唯一标准。
我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她是单亲家庭,家里条件并不好,去年11月结婚,今年4月左右就离婚了。那个男生家里在城里买了房子,父母做生意,家庭条件不错,但是那个男生是典型的啃老族。其实当初结婚的时候她自己并不喜欢那个男生,但是父母觉得对方条件不错,就同意了。可是结婚以后,这个男生的各种弊端统统暴露,所以直接离婚吧。
还有一种就是,很多人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那个时候真的很单纯,随便一个人对她好就是真爱,后来或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得不结婚,尤其是一些女孩子。但是那个年龄,双方自己都还是个孩子,所以婚后的日子似乎会成为彼此的困扰,最后不得已选择离婚。有些人会为了孩子选择牺牲自己。
我觉得农村是一个真正需要教育的地方,接受的教育程度是影响结婚和离婚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当今社会讲究的是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所以,在许多人心中,离婚并没有什么,甚至对大部分人来讲,离婚也算得上是种解脱。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一般来讲,夫妻双方都有各自的工作。即使收入不高,但是离婚后,也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
但是对于农民来讲,观念上的不开放,收入较低且不稳定的工作,让他们的离婚成本越来越高。
现在的农村,离婚率越来越高,高离婚成本背后,是一个个心酸的故事。
昨天听到一个故事,村里的某一嫁出去的姑娘离婚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里唯一的自建房,属于男方。女方离开了婆家,回到出生的地方——也就是我们村。
村里的房子都是按一家一片规划的。也就是说,房子属于父母。如果还有儿子,父母到了一定年龄,这片房子就归属于儿子。而如果只有女孩,这片房子就一直属于父母,直到他们去世。
离婚的姑娘回到了村,虽然父母健在,但按照规定,家里的房子属于他的哥哥。而哥哥以自己已经成家立业为由,拒绝让她入住。所以,姑娘成为了居无住所的可怜人。
这还不是最惨。
姑娘考虑外出打工,去城市租房。但是她考虑到既然户口迁到了本村,按照一人一地原则,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吧。
她向村委提出了诉求,可是依旧被拒绝。
就这样,姑娘成为了失地的农民。
作为一个一无所有,没有文化的农村人,她被逼无奈,选择去城市闯荡,我不看好她的未来。
高离婚,前提是社会不断进步,让离婚之后,双方也有保障。
但如今许多农民的离婚,尤其对女性来讲,却意味着一切道路已被切断。站在孤岛中的他们,让人不禁想流泪。
现在农村人的离婚率越来越高了,可以说这真的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了,因为农村人往往是非常保守的,很多老一辈的农村人都无法接受离婚这种事情,甚至认为这是伤风败俗,反而城市里面的人对于离婚这种事情接受度比较强,明明大部分的农村人都对离婚有一些偏见,但是许许多多的农村夫妻却还是最后选择了离婚,农村人高离婚背后可能的心酸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许许多多的农村人收入往往并不高,可以说农村真的是非常的贫困,现在的人都在强调扶贫,但是实际上还是有许多的贫困户没有脱离贫困线,而城市相对于农村的优势就在于,城市有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卫生服务设施,然而农村并没有,加上农村人往往没有钱,所以看病对于农村人来说真的非常的困难,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真的是非常的突出,很多农村人本来生活条件就不好,加上过度劳累患上了重病,很多报道中农村里面的丈夫得了重病,最后要求妻子离婚,虽然说这很感人,但是这样的事情也是农村人离婚的一个缩影,许多许多的夫妻明明相爱,最后却因为疾病而离婚。
第二点,还有一部分农村人外出打工,往往丈夫在外面赚钱,然后妻子在家带孩子,但是夫妻两人长期分居异地,最后感情也渐渐变得冷清了,之后夫妻俩再也坚持不下去了,最终夫妻因为完全没有了感情而离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