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试图从经济学角度问问题的时候,用“就是喜欢你管得着么”这个论调回复是属于耍流氓的行为。当然也不要借用哈耶克的观点说“你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也算是一种效用”~ 这么说的话就好像人一直都在保持理智一样,可是人怎么可能是一直理智的,而且也有很多人知道自己会不理智,败完就要剁手党。其实不光是在经济学领域,各个领域里面都会有人都太过于自信自己的能力,但这种人几乎终生都在把精力投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上面,come on~~ 承认一下自己会犯错,自己有局限,自己会有那么些时候容易被迷惑,会做些很傻很二的事情又会怎么样呢。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中,低收入人群“应该”倾向于消费必需品和耐用品,因为人首先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然后才能去满足其他需求。题主所列人群的经济能力,购买iphone是会影响到基本生活需求的,所以要么就是靠别人买(父母、男友)——成本转嫁给别人,要么就是相信自己未来收入会有所提升——成本摊给未来,要不就是做了一个很愚蠢的决定。或者你可以设想一个问题,给你6000元,你可以怎样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或者你想想你过去花掉而又觉得物有所值的钱里,包括了哪些合计6000元的组合?比如我记得我买了一个ipad,去南方玩了一圈,还给自己买了一个正品小皮包,一共大约6000元,但是这些物件和经历让我回味了很久。我还有试水在网贷放了大约6000上下的钱,一年以后你的6大概还剩4000元的价值,但我的网贷金额预计会到7000元左右。我不知道现在对于手机的定义,对于自我价值的标榜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但是手机这一物件,它看起来重要是因为真的重要呢,还是因为你花了太多的时间去盯着看?还是只是被身边的舆论与那股子虚荣的冲动弄混了头?经济能力富裕的人会有很多个6000元的组合,他们可以作出很多种尝试,但是一个月收入1500的大学生,一年18000元,只有三个6000元组合,其中至少一个还要用来吃饭,所以你说你这么稀有的机会,确定要付给一部手机么?
涉及个人喜好问题,不评价对与错!但如果卖了肾或者卖了身去买iphone,然后说为了得到自己喜爱和美好的东西愿意付出一切,那我只能评价说:真的太傻了!从心里因素上来说,其实我觉得不外乎《影响力》中提到的两点:喜好和社会认同!社会认同说白了就是面子和装逼,因为大家觉得用iphone有面子,所以我用了就有面子,我的妹夫可能连智能机是什么、iphone是什么都不清楚,他也去买了2个iphone。而喜好来说,就很复杂了,但我相信更多的人的喜好其实也是受其他人影响的,因为大家都说好,对你心理上和潜意识上已经有影响了,试用一下后就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看法,其实那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如果说iphone刚出来甩安卓几条大街我是认同的,但现在同样价位的机器,iphone相比其它机器有明显差别么?如果不服,假想有这么一个实验:同样配置的5台安卓机和1台iphone放在一起,如果外观和界面都完全一样,你有十足的把握识别出来哪个是iphone么 ?很多人会信誓旦旦的说肯定会,但真要做起实验来,就像很多喜欢可口可乐的人说肯定能区别百事可乐一样,识别率和扔硬币是一样的。但无论如何,为了买iphone省吃俭用、打工、节衣缩食这些人还是值得佩服的,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最后得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即使是为了面子那又如何?
我小学时候,上学家人送,放学我自己回家,老妈每天给我两块钱坐公交车。其实公交车有空调和无空调两种规格,没空调的只要一块五。我就每天坐没空调的公交车省五毛钱,这样一个礼拜就能省两块五,正好礼拜五买一支可爱多吃。我初中时候开始有零花钱,但是绝少,一些想要买的少女小玩意需要攒钱,所以每天戒掉零食之类的支出来省钱去买。高中时候迷偶像,签名专辑签名书动辄上百,也需要攒钱去入手;还有打游戏充钱,不光攒钱还要规划买什么道具最好。大学时候钱一下子富足起来,除了生活费更有打工实习的钱,我买iPhone给自己用,还顺手给爸妈买了iPad,当然是要省钱的,但是这并没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对你来说,也许你不喜欢这些东西,因此觉得难以理解,正如我很挑食、觉得买零食没有什么意义一样,对于吃货来说,买吃的简直是世界上最有意义最值得攒钱的事情,只是我的角度不能理解。明明每个人都在攒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不相信你每日收入的当天都会花完,不过喜爱的不同、执着的不同,实在没必要说的好像有一部分人十恶不赦了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