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时间回到1989年1月13日,这一天是海子去世前的两个月,也就是在那一天,海子写出了之后世人皆知的诗歌名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初我第一次看到这篇诗歌的时候,就完全被他所描述的精神上的自由,乌托邦式的调调所吸引,平凡的词汇,却创作出了优美的句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是基于什么样的灵感才创作出了这样优秀的作品,偶然的一次资料查阅,让我知道了这篇作品,是他在失恋期间创作出来的。一个跟他谈了两年的女朋友,原本是他在大学里的学生,因为仰慕海子的才华,而爱上了海子,但最终跟他分道扬镳,而去了美国。这对于重视感情的海子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在那段灰色的日子里,没有人知道海子是怎么忍受失恋之痛的,而这篇优美的文字,就是在那段灰色的日子里,创作出来的。我想,海子是在用文字麻醉自己,想让自己幸福起来,但是,他最爱的女人离开了他,他怎么能够幸福...(这段纯属我个人根据资料臆测,当然没法证明。所以请海子的粉丝不要攻击我)
两个月后,他结束了自己....
1989年3月26日 黄昏 在通往山海关至龙家营的火车道路上,一个25岁的年轻人带着满身的疲惫一步一步的向前走着,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走在那条路上,也没有人知道他要去何方....
2014年3月26号凌晨,夜很黑,我还没有睡,我闭着眼睛,想象着二十五年前那个年轻人走在路上的场景,同时也在思考着他当时到底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走在那条通往天堂的路上..我苦思冥想,我绞尽脑汁,也无法还原当年的场景,因为那年,我刚满一岁...
那时候的我,也许永远都不会想到,在我老家北方的北方,有一个25岁的年轻人,就那样走着走着 然后趴在了火车道上,疾驰而过的火车,从他的身上碾过,鲜血就那样洒在了钢轨上,永远的将他埋葬......
事后很多年,大约在我二十岁的时候,我第一次拜读他的诗歌,同时也是在那时,让我深刻的记住了他的名字:海子(查海生)
海子原名査海生,1964年3月24日生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的一个乡村里。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学,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以上就是他简短的履历, 虽然简短,但丝毫掩盖不住他才华横溢的一生,虽然他的一生简短,但他对于中国现在诗歌的贡献,却是无穷的。
他虽然生在乡下,但生活的困苦依然无法压迫住他心中的热情,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开始创作诗歌,到去世前,用了七年的时间,创作了近200万字的文学作品,这不得不让我等后辈所敬仰。
但无论他多么才华横溢,最终还是用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留下了无尽的谜题让后人唏嘘不已。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了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在片中,他年迈的父母,虽然识字有限,但还是能背的出他的一些诗歌,当看着她母亲眼里含着泪水背诵着她儿子的诗歌时,我的眼里也在那一瞬间感觉潮湿了起来,我在想,海子如果能够在天堂中看到父母的悲伤,是不是会后悔自己用那样残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呢?
海子自杀时身边带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到:“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那么,他的死真的与任何人无关吗?他带着的四本书中的《圣经》是否预示着他对天堂生活的向往呢?
因为海子的诗通俗易懂,让读过的人过目不忘,激荡起久久不能平息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