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都习惯了向别人看齐,习惯了吸收知识,习惯了听取经验,而不是自己去学习,去感受。
一个老人突然自己倒在地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个人跨过去了,两个人跨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人都跨过去了,如果没有一个人敢停下来看看老人家是怎么回事,拿这些人都不会停下来;如果这时候有人斗胆看一看,就会有很多人跟着停下来,要么围观,要么帮忙探勘情况,要么报警。
看完一本书后,我们不习惯先合上书本问自己对这本书的读后感,我们甚至不能肯定自己体会到什么了没有,我们习惯先到豆瓣看看别人的读后感。如果豆瓣评分9.8,下面长评、短评都是一片叫好,这时候即使刚才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并没有体会到书本之妙,也会下意识地告诉自己,这是一本好书,因为它的豆瓣评分9。8,因为别人都说它写得好,写得妙,即使我好像觉得事实并不是这样。
只有勇敢的人才敢于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大部分的人,都想成为从众的人,随大流的人,因为这样更安全,更妥当。
这让我想起了《国王的新装》。在这个童话故事里,每一个看到国王的裸体的人都装出衣服惊叹的样子赞叹衣服perfect!awesome!没有人愿意承认,“我并没有看到衣服”。最后,那个小孩成了敢于说真话,敢于特立独行的人。只是,也不知道他是因为勇敢而说出来呢,还是因为无知而无谓而说出来。也许,只是因为他是个小孩吧。
因为你看完一本书之后,其实是有自己心中的感受的,但可能自己一时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总结表达出来,但当看了一下别人的心得之后,也许刚好不谋而合,所以就会有感觉这就是自己的感受。有时候自己原本的感受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但看了别人写的之后,又觉得特别有道理,所以就经常会有这种感觉。当然,有时候也不排除自己看的还不够深刻,一时半会儿还领悟不到。
咋可能,我看书自己都有感受有自己所得,看别人的有时是有不充。但绝不是看别人之后自己才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