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庞子博先生:说出来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不管对错,首先要认,这就是信用。至于事后发觉所言或对自己不利,或诿罪掠功,甚至颠倒黑白加以狡辩翻脸不认,正所谓“一涨一落山溪水,一反一复小人心”,皆为“诈与妄”之小人行径,非君子所为也。
那么问题来了,何为“信”?何为“诈与妄”呢?
何为“信”?人言,凡是从口中说出来的所有话,皆为“信”。“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语成谶”“乌鸦嘴”等等,都说明了人言的力量。
人说的每一句话,如同咒语一样,都会结个果出来。所以古人一直教导我们,凡事谨言、慎行。有些事想想就行了,千万别说出来。
何为“诈”?组词有:欺诈、狡诈,奸诈。“讠”字边肯定跟说话、许诺、语言这方面有很大关系。字根“乍”,同字根的字有作、昨、咋,组词有作业、昨天、咋样等,都有一个迅速改变的意思。
语言放在“乍”字边应该是什么?说的话变化太快了的意思。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这就是奸诈的诈,变化特别快,没有办法查询根据的话。“作死”,实际上就是变化太快了,没有规矩,别人没有办法,天作有雨,人作有祸。
有人说话不经大脑,舌头跑得比脑子快,其实说错的每一句话都是你的心生,所有口误的话全都是你最想表达的真实意图。无意中说出的真话,说了之后还不遵守、不承认。
何为“妄”?亡女,“亡”是迷失,“女”在这不作性别讲,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女、牛、丑古代一音,表弯曲的、扭曲的、盘结的。忘记了躬身付出,忘记了自己身份地位,没有摆正自己位置的皆是“妄”。狂妄、妄想,你忘了你自己是谁了。
字不言不明,很多平时我们觉得了解的事情,只是觉得自己知道而已,其实根本不知其意,小事不清楚,大事自然会犯糊涂。
古人把一个人的“信用”看的特别重,“一言九鼎”,只要是开口答应别人的事,不用签合同、写字据、找法律保护,一定会信守承诺,履行约定。现在也是一样,大家都喜欢跟“说话算话”的人打交道。
现在大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签订合同,觉得这就是一份保障,防止将来有什么变数好有据可依。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合同定的越详细、法律越健全,越表明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信誉越低,只好用白字黑字写出来进行约束。
即便签了合同,立了字据,起诉打官司的反而越来越多,因为再健全的法律,也约束不了人的那颗欲壑难填的心。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研究怎样把合同签的滴水不漏,而是收收心里的欲望,别那么势利,好好刷一下自己的信誉度。要知道,当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白纸黑字救不了你,只有你的人品可以救你。
首先是从“人”的角度来回答:
如果一个人生活一直很诚信,说到做到,人比较直,那愿意相信他的人就多,相反,如果你是一个诚信缺失的人,估计别人就不会太相信你。
其次从“事”的角度来回答:
如果你说的事明显的是不让人信任的,那当然没人信。比如师姐前段时间一个高中时的朋友联系自己,说自己做了一个代理,是返佣的,只用交99块钱,你在淘宝买的东西都可以打折,你打折的同事,你上家也有佣金可以拿。打折这个事我是相信的,但是群里面发的宣传语说有人靠这个赚了千万……我就直接不相信了。
再次,可能你说的是真事好事,但你做的事又是违背常规人的理念的,所以大家不信。就像是马云刚创业的时候不是很多人都不相信互联网么,但现在他就成了无数人的偶像了。有时候没人信不代表你人不可信,而代表大家的理念不一样。
最后,师姐提一下微信这个事,有次很久没联系的一个小朋友突然发给自己一段话,说如果当他是兄弟,发几块,如果当他是朋友,发几块,如果当他是同学,发几块类的话,当时自己是发他红包了,但后来自己和他说:你每发一次这样的话,你就消耗一次你的资本信用,而人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了,所以不要轻易的消耗。对于朋友圈也是一样……
因为这种感觉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当你骗了别人一次的话,你第二次在和别人说同样的事,那就没有人会相信你了,所以你得守护好你自己的诚信再会有人相信你。





